|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因其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做為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少林寺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此外,因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chuàng)和不斷發(fā)展的少林功夫,尤其是隨著1982年電影《少林寺》的上映,少林寺更是名揚天下成了中國功夫的代名詞,并有了“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近年來,少林寺更是不斷加強了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且無論從規(guī)格、規(guī)模、頻次還是范圍上,都讓其他寺廟遙不可及,從世界泰拳王、NBA球星、好萊塢影星,到傳統(tǒng)佛教國度的高僧大德,從瑞典國王、英國女王、西班牙國王等王室成員,到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南非前總統(tǒng)曼德拉、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美國前國務(wù)卿基辛格等各國政要都慕名而來,彰顯了少林寺非同凡響的廣泛影響力,少林寺也因此成了一張耀眼的國家名片。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東約十公里處。 據(jù)史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因夢見“西方有神,稱為佛”,遂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音、秦景在大月氏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并于兩年后將兩位高僧接到洛陽,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wù)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且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曰'白馬寺'?!堵尻栙に{記》中稱:“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jīng)像焉。時白馬負經(jīng)而來,因此為名” '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攝摩騰和竺法蘭就是在這里譯出了現(xiàn)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四十二章經(jīng)》,在其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jīng),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150多年時間里,有192部,合計三395卷佛經(jīng)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jīng)道場。 因為白馬寺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chǎn)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而且在這里還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jīng)和中文戒律,產(chǎn)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佛教在中國扎根、傳播之初兩百年間,幾乎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guān)。 因此,做為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中國第一古剎。 慈云寺位于鞏義市大峪溝鎮(zhèn)民權(quán)村南部的青龍山中。 據(jù)寺內(nèi)碑刻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于洛陽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云禪寺”。 唐、宋時期是慈云寺最興盛時期,由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等都重視佛教,唐三藏在洛陽期間,曾奉旨重修慈云寺,并親自到慈云寺“開演大法,廣度迷津”,慈云寺因此名聲大振。有史料記載,極盛時期的慈云寺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紛至沓來。 但在兩年多年的風風雨雨中,由于戰(zhàn)亂和災荒,慈云寺歷經(jīng)滄桑幾興幾廢,甚至一度荒廢。 據(jù)慈云寺碑文載,大明正統(tǒng)九年(公元1455年),英宗朱祁鎮(zhèn)下令天下重修慈云寺。此次大修所籌資金甚巨,幾乎牽涉到河南府各州、縣、衛(wèi),鞏縣的各個村落,全國的十個省府。從明代宗景泰六年秋(公元1455年)至明英宗天順二年夏(公元1458年)。歷時三年多,奠定了今天慈云寺的基礎(chǔ)和規(guī)模。 因慈云寺始建于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比白馬寺還早4年,且又是由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親手創(chuàng)建的中國民間第一寺院,慈云寺也被稱為“釋源”、“祖庭”和“中華第一寺”。 但由于之前山高路險、交通不便,慈云寺一直藏在深山人不知、猶抱琵琶半遮面,正如資深記者胡震杰詩云“崇山隱古寺,碧溪繞慈云;風雨兩千年,釋源祖庭深。晨鐘花語遠,暮鼓梵音近;不敢閉目聽,一念出凡塵?!?/p> 如今,鑒于慈云寺群山四圍、一水中流、峰巒聯(lián)亙、林木掩映的絕美地理地貌,和“釋源”“祖庭”的悠久歷史和獨特地位,當?shù)卣蘼芳軜?,已?jīng)慈云寺打造成了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也因此向巨人掀開了其深藏2000年的神秘面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