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走多遠(yuǎn),取決于你與誰同行?!?/font>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囊痪湓挘芏嗳硕际且源藶樘幨澜挥训脑瓌t。 或者說,從一開始,我們就對“朋友”這個東西抱有某種期待和目的,我們總是想要從別人那里得到些什么。 人為什么喜歡同比自己強(qiáng)的人交朋友?
因為那樣對自己有好處,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yè)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yè)技術(shù),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guān)系、處世技巧?!?/font> 大多數(shù)人都把朋友當(dāng)做了自己成功的助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朋友,不過是一場資源交換的生意。 而生意,總是充滿了計算和計較,索取到的要比付出的要多才算滿意,這樣的才是好朋友。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們早已習(xí)慣了這種定位。 為朋友兩肋插刀是影視劇中的演義,但在社會,在現(xiàn)實(shí)當(dāng)中,朋友只會是錦上添花,而很少有雪中送炭的。 于是好多人就受不了,抱怨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卻不想想自己,人家憑什么給你雪中送炭??? 不要用“朋友”去進(jìn)行道德審判和綁架,朋友幫你是人情,不幫是公道,你又不是人民幣,哪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實(shí)際上,朋友無需共患難,朋友只是同行一段路而已! 每個人安頓自己的生活都已經(jīng)精疲力盡了,哪有太多余力去照顧你?人,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自己照顧好自己。
當(dāng)然,世上也會有種神經(jīng)病,老是把朋友之情、兄弟之義看得太重,結(jié)果就是害人害己誤終身。 比如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里的李尋歡,不但幫了朋友,還把錢、房子給了朋友,更過分的是朋友喜歡他的女人,于是,他就給了...
所謂大恩如仇,想要害死一個人就像李尋歡這樣做就夠了。 最后朋友背負(fù)罵名壞了、死了,最愛的女人也死了,李尋歡自己也傷心到要死——這些本來都是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 朋友就是朋友,何必在它身上摻雜太多,朋友本來單純,都是人們玷污了朋友。 兩個人再好,也是必須保持距離的。 真正的好朋友不需要天天在一起,天天在一起的朋友未必就是真朋友,所謂朋友,就是你精神世界里的一個位置,無論時間和空間怎么變化,這個位置都一直存在。 
“當(dāng)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 這是宮崎駿《千與千尋》 里的一句話。 朋友就是如此,朋友并不意味著陪著我們到老,世事離奇,人生總是充滿了意外,所以我們時刻都有可能面臨朋友的離散,這不是說友情沒了,那只是朋友必須要下車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大多數(shù)朋友都難以再回來了。 有個作家感慨道: 青春年少時,大家無憂無慮,那是走在人生的平原上,大可以和朋友歡歌載舞、攜手同行,平原末了,進(jìn)山了,每個人都開始專心開辟自己的路、避開荊棘,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有力量去照顧他人。也許在某一段路上、在共同的目的地導(dǎo)向下,你還是會有同伴,但那種行走在平原上單純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人生總是離別多,所以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珍重緣分。 那么,怎么才算是珍重呢? 要主動去創(chuàng)造共同的經(jīng)歷,經(jīng)歷就是體驗,就像你請朋友吃一頓飯,如果在這頓飯的時間里你們有彼此受益的交流和快樂,那么,不管以后怎么無常,“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份友情,這個快樂的體驗都是伴隨一生的。 
人生是一個大課題,我們都有自己的功課要做。 愛情,友情,名利,成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徐靜蕾說,“無論今天是好了還是不好,我們真的都是在路上,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而已。所以都不要太得意,也不要太難受?!?/font> 無論愛人還是友人,都是我們的寄托,是我們的心錨。 “人生不過是居家,出門,又回家”,錢鐘書先生說,我們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上的思鄉(xiāng)病。想找一個人,一件事,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的世界有個安頓的歸宿。 想一想自己的念頭,我們交朋友的動機(jī)應(yīng)該是更純粹一點(diǎn),不功利,不勢利,這也許會讓我們的人生更純粹,更有意義。 要想交到好朋友,讓自己變好先: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來源:網(wǎng)絡(luò)。 雅荷淡香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