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已經(jīng)步入中年,雖然身患疾病,但還沒到病入膏肓的程度。一些君主察覺了帝國隱藏的危機,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也曾經(jīng)讓國家有了起色。不過,接替明君的,多半是些昏聵的蘇丹。于是這段時期,土耳其出現(xiàn)了衰落——復興——再衰落——再復興的循環(huán)。 17世紀奧斯曼王朝的第一位改革者是奧斯曼二世(1604-1622年),他登基時年僅14歲,但卻顯示出于年齡不相稱的睿智和勇氣。他的統(tǒng)治第一次表現(xiàn)出改革帝國制度的努力,目的是為了遏制顯而易見的衰落。他準備削減大教長權力,取締土耳其新軍,用穆斯林農(nóng)民組成的國家軍隊來代替它,甚至還有意遷都。然而奧斯曼二世太過急于求成,觸怒了保守勢力,尤其是威脅到了土耳其新軍的生存,他們悍然發(fā)動兵變來反對他,最后在1622年廢黜了蘇丹,并暗殺了自己的主公。奧斯曼二世的改革在腥風血雨中戛然而止。 穆拉德四世 幸運的是,1623年登基的穆拉德四世(1612-1640年)是17世紀帝國最有為的君主。即位之初,穆拉德不過是一個孩童,帝國已經(jīng)風雨飄搖。薩菲王朝占領了奧斯曼帝國的重要城市巴格達,進而吞并了伊拉克。大維齊嘗試收復失地,但最終無功而返。外敵的入侵激起了安納托利亞的叛亂,最終,叛變部隊涌入首都,逼迫穆拉德四世解雇了他的17位重臣,甚至威脅蘇丹本人的安全。但在1632年,穆拉德采取果斷措施絞死了叛軍領袖,平定了叛亂,宣布親政。多年的動蕩令舉國上下都苦不堪言,民眾支持蘇丹的鐵腕統(tǒng)治,于是蘇丹開始了又一次改革。穆拉德四世大力打擊各種腐敗,整頓軍隊紀律,任人唯賢,提倡簡樸的生活,禁止國民享受咖啡和煙草。當大教長對他的改革表示反對時,蘇丹的回應是將他送上了絞架。在他狂風暴雨但卓有成效的整治下,國家的法規(guī)重新得到執(zhí)行,官僚階層的效率得到回復,軍隊戰(zhàn)斗力也提升了。與此同時,穆拉德四世還是最后一位身先士卒的蘇丹。據(jù)說他身材魁梧,武藝高強,尤其擅長摔角。他最愛的武器是一把釘頭錘,重達60公斤。一旦國內(nèi)秩序恢復,蘇丹就率部先后兩次親征伊朗,并一度占領了埃里溫和大不里士。1638年,他終于從伊朗人手中收復了巴格達,并重新占領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人被迫求和,正式承認伊拉克歸屬奧斯曼人,并劃定了兩國邊界。如果穆拉德四世能夠終其天年,或許還能成就更大的偉業(yè)。然而1640年2月,在從巴格達凱旋后不久,他因為長期痛風在首都去世,年僅38歲。 穆拉德四世的繼承人是他的弟弟易卜拉欣一世,此人綽號“瘋子”,在乖戾昏聵方面,完全可以和昔日的“酒鬼”塞利姆媲美。易卜拉欣完全缺乏哥哥的魄力和雄心,他將政務交予寵臣,而把注意力投向他后宮的佳麗們。蘇丹將很多肥缺授予自己的妃子和外戚,而他自己則病態(tài)地熱衷收集毛皮和絲織品。為了投其所好,朝臣們傾盡全力向他進獻各種昂貴的毛皮,它們幾乎鋪滿了托普卡帕皇宮,蔚為壯觀,但都是搜刮來的民脂民膏。穆拉德四世開創(chuàng)的大好局面很快被葬送,貪腐之風再度盛行。1648年,當蘇丹再次向自己的禁衛(wèi)軍和大教長索要皮毛時,后者終于忍無可忍,聯(lián)合將他廢黜。登基的穆罕穆德四世剛剛6歲,而且是一個“瘋子”的兒子。穆罕穆德從父親那里繼承的,不僅有紊亂的政局和枯竭的財政,還有同威尼斯的戰(zhàn)爭。1644年,易卜拉欣輕率地發(fā)動了對威尼斯領地克里特島的攻擊,以此掀開了曠日持久的克里特戰(zhàn)爭序幕(1645-1669年)。雖然奧斯曼人初戰(zhàn)告捷,但當獲勝的將軍們回國過冬時,等待他們的竟是冰冷的斷頭臺,理由是蘇丹與嬪妃認為戰(zhàn)利品太少而感到不滿。此后繼續(xù)戰(zhàn)爭的將領難免有兔死狗烹之感,對克里特島首府干地亞的圍攻最終變成了拉鋸戰(zhàn),且一直看不到有速勝的希望。 1649年威尼斯海軍在克里特戰(zhàn)爭中迎擊奧斯曼海軍。Abraham Beerstraten1656年繪制。 1656年,一支強大的威尼斯艦隊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重創(chuàng)奧斯曼帝國海軍,在僅僅損失五艘戰(zhàn)艦的情況下,繳獲了多達1000門土耳其大炮,并乘勢封鎖了伊斯坦布爾。這是1571年勒班陀海戰(zhàn)以來,奧斯曼海軍最大的敗績,由于發(fā)生在首都市民的眼前,其震撼可想而知。伊斯坦布爾全城一片恐慌,食品稀缺,物價飛漲。在內(nèi)外交困下,穆罕穆德四世任命穆罕穆德·科普魯盧(Mehmed K?prülü,1575-1661年)為新一任大維齊,從此奧斯曼帝國進入了所謂“科普魯盧時代”。 穆罕穆德·科普魯盧在朝廷中的崛起,證明了直到17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制度依舊還能夠大致有效地運轉。大維齊出身在阿爾巴尼亞一個基督教家庭,通過傳統(tǒng)的德米舍梅制度被選拔進入皇宮,先后在御膳房、財政部、土耳其新軍中服務,一步步升遷至帝國馬廄總管、特拉布宗總督的高位,并得以配享雙馬尾旗。1656年時他已經(jīng)是耄耋老翁,但蘇丹的身邊已經(jīng)找不到比他更有經(jīng)驗、更有人望的官吏,于是他臨危受命,來拯救帝國。穆罕穆德·科普魯盧首先鏟除了政敵,在關鍵部門安排了自己的親信,隨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整頓財政,開源節(jié)流,平衡預算,撤除了一些庸吏的職務,并鎮(zhèn)壓了各地的叛亂。他打造了一支新的艦隊,終于在1657年擊退了威尼斯人,解除了首都的封鎖,從而獲得了蘇丹的充分信任與崇高威望。1661年,他已經(jīng)85歲高齡,向蘇丹推薦自己的兒子法西爾·艾哈邁德·科普魯盧(Faz?l Ahmed K?prülü,1635-1676年)接替大維齊一職。蘇丹同意了他的要求,也就此開創(chuàng)了大維齊世襲的先例。穆罕穆德在兒子抵達首都的當天去世(1661年10月31日)。 此后,法西爾·艾哈邁德?lián)未缶S齊達15年之久,并成為帝國實際上的主人。法西爾受過良好教育,他在父親的基礎上進一步復興國家和軍隊,而由于蘇丹的寵信,他的地位也遠比過去的大維齊穩(wěn)固。和父親相比,他更多地依靠靈活的政治手腕而非暴力來治理國家,他甚至還是許多學者、文人的贊助者。法西爾明白,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就像一座外表富麗堂皇但內(nèi)部已經(jīng)老舊的宅邸,窗戶開始漏風,壁爐的火焰也開始減弱,讓房子重新溫暖唯一的辦法是不斷添加木柴。而“木柴”的名字,叫戰(zhàn)爭。 法西爾·艾哈邁德·科普魯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