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皇家無情,坐上皇位的人大多都不一般,能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不拘泥于個人情感,對他們來說,理智、謀略比情感更加重要。朱元璋作為明朝皇帝,一生居功至偉,這一點毋庸置疑,可性情卻極其狠辣,朝中大臣在他面前說錯一句話,就有可能會直接掉腦袋,不僅如此,朱元璋更是殺光開國元老,根本不考慮任何情面,而這樣做無異于背叛曾經(jīng)的盟友,其實別說這些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了,就連親兒子也不例外。 當初太子過世后,只剩下了皇長孫朱允炆,所以備受朱元璋的寵愛,朱允炆生性善良仁厚,沒有上位者必備的狠辣,為了未來的皇位著想,朱元璋便要求朱允炆親手殺掉朱棣,也就是自己的四叔,即使在朱元璋的步步緊逼下,朱允炆最后還是沒下得去手,雖然后人對朱元璋的評價大多都是殺人如麻,但其實古代還有一位皇帝,下手更狠,一天之內(nèi)手下的70多名將領全部人頭落地,而這都是拜他所賜,可即使如此,卻始終沒有一個人覺得他做的不對。 他就是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史學界一直都有這樣的一句評價:柴榮是五代第一明君。的確跟其他皇帝相比,他更開明、對百姓也更仁厚,而之所以是這種性格,其實跟他的出身有很大關系,柴榮從小生活環(huán)境就惡劣,是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那種人,他最明白百姓的辛苦,百姓真正想要什么樣的國家。 所以在他上位后,直接先整頓了軍隊,并沒有像以前那樣,抓壯丁搞得百姓哀聲載道,無奈慨嘆不能生存,而柴榮卻只挑選有才能的人,就這樣他手中便有了一支極其強大的軍隊。當時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存環(huán)境復雜,為了活下去他們動不動就入侵物產(chǎn)豐盈的中原地帶,再加上北漢還與契丹勾結在一起,為了鼓舞士氣柴榮便決定御駕親征。 這一決定很快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畢竟是一國之主,即使如此,最終柴榮還是毅然決然奔赴戰(zhàn)場。他事先準備了一份詳細的作戰(zhàn)計劃,每位將領都應各司其職,完成自己的任務,可到真正上戰(zhàn)場打仗的時候,他們在敵軍面前,竟然新生膽怯,根本不敢與之對戰(zhàn)。 柴榮別無他法只能挺身而出,一舉擊敗敵軍,戰(zhàn)后據(jù)統(tǒng)計,戰(zhàn)場上不戰(zhàn)而退的將領足足有70位,如何處理成為了一大難題,柴榮有心殺了他們卻不斷猶豫,這時大將軍張永德出來勸說,這些都是叛徒,如果不立軍法,士兵又怎么能安心領用呢?在這樣的情況下,柴榮才“大開殺戒”,一天之內(nèi)殺掉了70位將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