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出生在洛陽的趙匡胤,就成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古代有一種說法,“這個人長得越是丑陋、驚奇,那么這個人就越有可能是天選之人”,趙匡胤雖然長得不丑,但依舊有“玄學(xué)”相助。相傳,趙匡胤在未發(fā)跡之前,落魄到一個寺廟之中,寺里一個喜歡看手相的老和尚,就拽著趙匡胤的手說,“我把我所有的積蓄都給你,你一路北上,定能遇到奇遇。”趙匡胤聽了老和尚的話,果然遇到了伯樂——后漢樞密使郭威。此人總覽軍政,其位置與宰相無異。 趙匡胤跟著郭威,一路上吃香的喝辣的。在郭威遭受后漢隱帝的猜忌,而起兵建立后周之后,更是屢建奇功,一步步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先是郭威去世,郭威義子柴榮登基,又病逝,后是,后宮太后掌握朝政,趙匡胤因受猜忌,發(fā)動“陳橋事變”,一步登天,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值得一提的是,在事變之前,趙匡胤并沒有絕對的軍隊統(tǒng)治權(quán),他只是禁軍首領(lǐng)而已,并不能命令所有的士兵。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沒有這幾位兄弟的內(nèi)外策應(yīng),趙匡胤恐怕很難順利稱帝。 那作為開國功臣的“義社十兄弟”,他們的結(jié)局如何呢?(趙匡胤除外)首先來看一下,第一位:石守信。他是趙匡胤的副手,也就是禁軍和親衛(wèi)副首領(lǐng)。在兵變之前,趙匡胤曾偷偷派人聯(lián)系石守信,讓他做好策應(yīng),將守城門的士兵,換成“自己人”,等到趙匡胤兵臨城下,石守信就命人打開城門。所以,石守信算是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在 “杯酒釋兵權(quán)”后,石守信不再參與朝政,干脆做了宋朝的 “和珅”,趙匡胤見此也不生氣,反而很是“放心”。公元984年,石守信安然逝去,享年57歲。 第二位:王審琦。他的地位和石守信差不多,兵變時,他也同石守信一起在城內(nèi)接應(yīng)。所以,要論開國功勞的話,他僅次于地位更高一些的石守信。在被趙匡胤收了兵權(quán)之后,王審琦就被派到地方,他甘愿做了一位清廉的官員。與在京城做官不同,王審琦在地方,很是輕松自在。他為政寬厚,待人也十分和善,唯一不足的就是在50歲的時候,得了病疾,導(dǎo)致口齒不能講話,沒多久就病死了??偟膩碚f,也算善終。 第三位:禁軍騎兵首領(lǐng),韓重赟。在陳橋兵變中,此人積極擁護趙匡胤為帝,是兵變的直接發(fā)起人之一。他在“杯酒釋兵權(quán)”之后,依舊深受重用,但由于他人妒忌,被誣陷私自拉攏親兵,差點被趙匡胤砍頭。若不是宰相趙普求情,恐怕就不是擼去所有軍職那么簡單了。公元974年,韓重赟離世,死因不詳(應(yīng)該是自然死亡)。 第四位:北宋名將,李繼勛。李繼勛的作戰(zhàn)能力和地位都是高于趙匡胤的,但由于“陳橋事變”發(fā)生時,他還在別的地方打仗,等他回來,趙匡胤都稱帝了。所以,在趙匡胤成為開國皇帝之后,李繼勛曾秘密會面趙匡胤。也正是這一次會面,李繼勛才得到了趙匡胤的重用。在統(tǒng)一全國和對遼戰(zhàn)爭中,李繼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也成了少數(shù)沒被擼去兵權(quán)的大將。公元976年,李繼勛病逝于洛陽,善終。 第五位:劉廷讓。在陳橋事變中,他起到的作用,史書記載不詳。趙匡胤稱帝后,劉廷讓依舊享有兵權(quán)。在統(tǒng)一全國和對遼戰(zhàn)爭中,劉廷讓也是一馬當(dāng)先,浴血奮戰(zhàn)。即便是趙匡胤駕崩后,他依舊服務(wù)于趙家。公元986年,對遼戰(zhàn)爭,劉廷讓作為先鋒與遼軍作戰(zhàn),因殿后的李繼隆不予支援,反而逃跑,導(dǎo)致其全軍覆沒。事后,趙光義對李繼隆的處罰竟然是無罪釋放,這讓軍人出身的劉廷讓很是憤怒。后來,劉廷讓染病,不等皇帝批準(zhǔn)就擅離職守,也是生先前的氣。趙光義得知后勃然大怒,將劉廷讓和他兒子的官職統(tǒng)統(tǒng)都給擼了。知道消息的劉廷讓,一口氣喘不上來,半路上就絕食身亡了。 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其結(jié)局如何?只有1人不得善終!劉廷讓是這幾人中,唯一不得善終的一位。其他,歷史中記載不詳?shù)乃奈环謩e是:劉守忠、王政忠、楊光義、劉慶義。從這九個人的結(jié)局來看,趙匡胤擔(dān)得起“義氣”二字,也算歷史上少有的仁義之君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