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簡介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軍讖>語,主要通過對“設禮常,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tǒng)軍的戰(zhàn)略思想及其實現(xiàn)的方法?!吨新浴范嘁盾妱荨氛Z,主要通過“差德行,審權(quán)變”,論述君主馭將統(tǒng)眾的謀略?!断侣浴分饕獌?nèi)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折疊 編輯本段 思想特色第一,從哲學屬性上來說,《三略》屬于典型的黃老兵體系; 第二,從時代屬性上來說,《三略》帶有明顯的大一統(tǒng)兵學的特點。 折疊 編輯本段 特點《黃石公三略》是<武經(jīng)七書>之一,它兼采眾家之長,而又自成體系,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門從戰(zhàn)略上論兵的兵書,具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它重視人民群眾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指出:“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薄坝⑿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薄胺蚪y(tǒng)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薄耙匀鮿購娬撸褚?。”注重收攬民心,重視民事,“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yǎng)民?!敝匾晫?zhàn)略要地的控制,提出“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彼岢珜浺獝圩o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將帥“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良將之養(yǎng)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薄靶疃鞑痪耄砸蝗∪f?!币髮浺袃?yōu)良的品質(zhì)和廣博的知識。做到“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柬、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quán)?!敝鲝垺叭寿t之智,圣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宣聞。”在將帥的選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對任人為親,主張任人為賢,因人而致用,“賢者所適,其前無敵。”“賢人所歸,則其國強;圣人所歸,則六合同?!薄笆怪?,使勇,使貪,使愚。知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薄盁o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彼谡軐W方面,初步揭示了人們的認識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對戰(zhàn)爭的認識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許可,“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zhuǎn)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背醪秸J識到對立的事物能夠相互轉(zhuǎn)化的辯證關系。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闭J識到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轉(zhuǎn)化,“造作過制,雖成必敗?!彼鼜?lt;老子>的反戰(zhàn)觀點中引出了積極支持正義戰(zhàn)爭的主張,認為戰(zhàn)爭是不好的,但是戰(zhàn)爭不會自行消滅,要用正義的戰(zhàn)爭消滅非正義的戰(zhàn)爭,“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痹谡撌鍪颗c民、將與眾、德與威、仁與法、柔與剛、強與弱等關系時,注意到對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賢士是國家的骨干,民眾是根本,將卒并重,德威相濟,仁法兼施,剛?cè)釓娙跸嘁说扔^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在政治上還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思想。 折疊 編輯本段 簡評《黃石公三略》,《三略》十分強調(diào)將帥應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指出:“夫?qū)浾?,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交鋒)”,并引用越王勾踐灑酒于河,與士卒同流共飲的故事,說明士卒雖不可能品嘗出河中的酒香,但他們會因為將帥能與自己同甘共苦而拼死殺敵。并且要求將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申明這就是“將禮”。 將帥與士卒同安危,則“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保瑢洝靶疃鞑痪搿?,則其士兵可“以一取萬”,戰(zhàn)無不勝,再次強調(diào)將帥與士卒同安危,共患難,將帥時刻關心士卒的重要意義。 它引用《軍讖》之語,首先闡明了“賞”與“罰”的關系,指出:“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對于如何進行獎賞,《三略》具體指出,要把“崇禮”(禮節(jié))和“重祿”結(jié)合起來行獎賞,因為“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指出:“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并稱:“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三略》還認為賞罰分明是將帥確立權(quán)威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賞罰明,則將威行”,同時將帥還要做到號令嚴明,因為:“將之所以威者,號令也”,并稱:“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而“亂將(軟弱少威,號令不明,指揮紊亂之將)不可使保(統(tǒng)御)軍”,因為“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申明賞罰必信,號令嚴明是治軍統(tǒng)兵的基本原則。 它借《軍讖》的內(nèi)容,指出在個人品質(zhì)方面,將帥應具備:“能清(廉潔無私)、能靜(沉著冷靜)、能平(處事公允)、能整(整肅軍紀)、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等“八德”,同時《三略》還強調(diào)了作為將帥應具備的“慮”、“勇”、“動”、“怒”四項素質(zhì)?!皯]”即深謀遠慮;“勇”即勇猛果敢;“動”即把握戰(zhàn)機,適時出機;“怒”即適時、適度發(fā)怒。《三略》借《軍讖》之語,稱:“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并指出“此四者,將之明誡也”,同時還指出:“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對于將帥違背“八德”的危害,《三略》也指出:“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獨斷專權(quán)),則下歸咎(怨恨);自伐(夸耀),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nèi)顧(貪戀女色),則士卒淫”,同時強調(diào):“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榜樣);有三,則下奔北(戰(zhàn)?。?;有四,則禍及國”。 《三略》對將帥的要求,較之先秦的<孫子兵法>、<吳起兵法>等有了很大提高,也更加全面。 折疊 編輯本段 正文《黃石公三略》 (舊題)黃石公 折疊 上略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含氣之類,咸愿得其志。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zhuǎn)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盾娮彙吩唬骸澳苋崮軇?,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nèi)峒內(nèi)?,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p>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支體相隨,骨節(jié)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怨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wǎng)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后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并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夫?qū)浾?,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盾娮彙吩唬骸败娋催_,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zhàn)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zhàn)者,用命也?!惫蕦o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統(tǒng)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zhàn)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軍讖》曰:“良將之統(tǒng)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zhàn)如風發(fā),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辟p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nèi)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qū)⒄撸瑖?。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軍讖》曰:“將能清,能凈;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quán)。”故曰,仁賢之智,圣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qū)?,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nèi)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jié);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nèi),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贝怂恼?,將之明讠戚也。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薄盾娮彙吩唬骸跋沭D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惫识Y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求者至。故禮而后悔者士不止;賞而后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yǎng)民?!币怨褎俦娬?,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yǎng)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惫蕠鵁o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夫運糧百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是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nèi),是謂必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shù),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p> 《軍讖》曰:“內(nèi)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p>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p> 《軍讖》曰:“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quán);侵侮下民,國內(nèi)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p>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p>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p>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于眾;無進無退,茍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p>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并興,壅塞主聰;各阿所以,令主失忠?!?/p> 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折疊 中略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讓功,四?;?,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zhàn)之患。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quán),結(jié)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nèi)御,則功難成。”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quán)也?!?/p>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p>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兇?!?/p>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quán)。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故圣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后加之以權(quán)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圣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quán)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tǒng)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quán)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威權(quán)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折疊 下略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jù)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圣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圣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圣以道。賢去,則國微;圣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征。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yè),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jié)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fā)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祐,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jié)。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兇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jié)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jié)義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jié)。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所以優(yōu)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豪杰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杰,國勢乃竭;豪杰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靈,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賢臣內(nèi),則邪臣外;邪臣內(nèi),則賢臣斃。內(nèi)外失宜,禍亂傳世。 大臣疑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于進賢,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折疊 編輯本段 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