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三十五 自秦統(tǒng)一六國以來,中國便建立了以專制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至明清時中國的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而在歷史過程中,某一朝代皇權對兵權的掌控程度基本上決定了該朝代皇權持續(xù)時間的長短,也就是說,當皇權與兵權相統(tǒng)一時,兵權支持皇權,皇權就能延續(xù),而當皇權與兵權矛盾不可調(diào)和時,皇權就會失去其專制的統(tǒng)治權力。當然,皇權又不能取代兵權,不能變成與兵權是“同一”的,如果皇權與兵權合為一體,那么,就等于帝王把自己降為將軍,國家便是實行軍事專制,這便會弱化相權,壓制諫議權,中央政府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也就會名存實亡,兵權專制將會窒息政治機制的活躍性,失去發(fā)展活力,使政權腐敗,最終導致實力下降,從而加速王朝的滅亡。所以,在皇權與兵權的矛盾中,帝王要盡量使皇權與兵權統(tǒng)一,一方面要避免矛盾激化,防止武將利用強勢的兵權奪權,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變成皇權并合兵權,變成軍事獨裁的統(tǒng)治。 歷史上,有很多兵權與皇權矛盾的實例,當皇權無法抑制兵權,兵權過分強大時,矛盾就會激化,最后演變成朝代更迭,比如,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之后,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朝廷的兵權掌握在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手里,周恭帝完全失去了對軍權的掌控,不久,傳聞契丹聯(lián)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zhèn)?,急派趙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站,趙光義、趙普等密謀造反,眾將以黃袍加于趙匡胤身上,擁其為帝,趙匡胤稱帝,之后,他率軍回開封,守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趙匡胤入城,掌兵權的繼位將領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家取代了柴家,成了皇權新的掌控者,建立了宋朝。另一種狀況是,當兵權與皇權出現(xiàn)矛盾,而兵權對皇權有威脅時,皇權便盡力抑制兵權,以強化皇權專制,比如,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在趙普等的建議下,趙匡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先是掌握了禁軍,而后,請石守信、王審琦當出席酒宴,在酒宴上,勸眾將交出兵權,第二天,石守信等沒有辦法,只好交出了兵權,這即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擔憂別的將領也會對他來一個“陳橋兵變”,所以,他必須奪將領的兵權。再如,漢初,劉邦稱帝,封王封侯者一百多人,比如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皆被封賞,但在被封的功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異性王,打天下時劉邦靠這些兄弟們,但是,坐天下時就不一樣了,劉邦擔心異姓王中有人會有野心,會造成諸侯割據(jù)勢力的崛起,這很可能會威脅到劉家專制政權,于是,他開始對諸侯王中掌兵權的進行殺戮,掌重兵又善戰(zhàn)的異性王都先后被誅殺,如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都被殺了。 在古代社會,皇權是專制政權的集中表現(xiàn),而兵權是專制政權的延伸,但兵權并不是一直受皇權制約的,兵權有其獨立性,“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保ā侗鴻唷罚┍鴻嗳绻莆赵诨实鄄荒芸刂频娜耸掷铮鴻啾悴皇芑蕶嗫刂疲闊┚痛罅?。范浚說:“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保ā段宕摗罚┻@是對唐末五代以來皇權與兵權關系的總結。以現(xiàn)代的名言來說,即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辈褡谟柺チ藢Ρ鴻嗟目刂疲谑牵辛粟w匡胤的“陳橋兵變”;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抑制兵權,強化皇權,鞏固專制,同樣,劉邦殺戮異性諸侯王中的掌兵權者,達到強化劉氏天下專制政權的目的?;蕶嗯c兵權的矛盾在歷史上可說是從來也沒有停止過。那么,在皇權與兵權矛盾持續(xù)不斷的歷史上,是否有帝王能與武將建立和諧關系的? 確實也有,其典例的例子便是李世民與李靖的關系,在唐處的“貞觀之治”時,盛世之中,帝王與武將關系相處得異常和諧。 唐太宗李世民有雄才大略,他心胸寬廣,對身邊的文臣武將非常信任,連原本是敵對陣營的魏征(原為李建成的謀士)也能成為他最信任的諫臣,后官升至宰相。在李世民面前,文臣謀士敢大膽出謀劃策,敢犯言直諫,極力輔佐君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武將能赤膽忠心,肝膽相照,奮力征戰(zhàn),視死如歸。在唐初的文臣中,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齡等的關系非常密切,對他們言聽計從,而這些著名大臣們與李世民也是同心同德,忠心不二。在武將中,李世民對程咬金、尉遲恭、秦叔寶等常信任非,而如果要說關系相處得最好的,但屬與衛(wèi)國公李靖的關系。 李世民畫像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早期在隋朝為官,李淵晉陽起兵后,李靖便跟著李淵父子,效力唐朝,從平王世充、竇建德,到戰(zhàn)蕭銑、輔公祏,再到滅東突厥,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八,緊跟在功勛卓著的慰遲敬德之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與韓信、白起、孫武、吳起等名將列在一起。李靖是唐朝少有的出將入相文武大才,為唐朝的統(tǒng)一與鞏固立下巨大功勛。唐太宗曾給予李靖高度的評價:“尚書仆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沖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yè)有成?!崩罹敢簧鷺s寵,善始善終,他的一生,是真正地實現(xiàn)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名人典范。 李靖畫像 李靖早年就表現(xiàn)出軍事天才,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他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他父親李詮官至趙郡太守,李靖年輕時便常與舅父論孫、吳兵法,隋吏部尚書牛弘在李靖年少時就贊他有“王佐之才”。 李淵太原起兵,攻占了長安,李靖被俘,臨刑前,李靖對李淵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氣魄,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略,將他釋放,他被召入李世民幕府,充做三衛(wèi)。李靖跟隨李世民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后來,協(xié)助李孝恭攻陷江陵,逼降蕭銑,又領兵越南嶺,達桂州,連下九十六州。李靖還協(xié)助李孝恭,屢獻妙策,一起平定了輔公祏的反叛。之后,李靖被調(diào)往北方,先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以抗擊東突厥,后升任兵部尚書,兼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多次親自帶領輕騎,突進敵方腹地,最后滅了東突厥。唐太宗時,李靖由兵部尚書晉升為右仆射,成為宰輔。 李靖劇照 李靖功成名就之后,很懂得知足而退,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十月,李靖擔任宰相職務剛滿四年,便以足疾誠懇請求辭任,唐太宗特賜一條靈壽杖,以幫助其療養(yǎng)足疾,并特告如足疾稍好,每二三日可到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兩個月后,吐谷渾進犯涼州,需有人領兵御敵,唐太宗認為身經(jīng)百戰(zhàn)、足智多謀的李靖是最為合適人選,可惜李靖足疾未愈,李世民舍不得讓他上戰(zhàn)場,此時,李靖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將軍,但他得知朝廷要選將遠征吐谷渾之后,頓時精神振奮,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請求掛帥,領兵遠征。這可謂是君臣默契,心有相知,唐太宗立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領大軍,與吐谷渾進行大規(guī)模激戰(zhàn),最終平定了吐谷渾。 李靖素來知人善任,識人極準,他對侯君集看得很清楚,侯君集是一員虎將,唐太宗讓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李靖領旨后,卻只教他一些普通常識的,并未教以兵法的精微之處,侯君集很不滿意,上奏太宗,言李靖不授兵法精要,稱李靖藏著兵法要領,將來必反,唐太宗聽后責備李靖,李靖回復說:“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至貞觀十七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后被處斬,事實證明李靖的預見是準確無誤的。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情惡化,唐太宗親臨病榻慰問,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碑斈晁脑露?,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歲。唐太宗冊贈司徒、并州都督,隆重安葬,陪葬昭陵,謚曰景武,墳墓設建如突厥內(nèi)燕然山、吐谷渾內(nèi)積石二山形狀,“以旌殊績”,猶如漢朝漢武帝表彰衛(wèi)青、霍去病一般。帝王與武將的關系如此親密,如此坦誠,如此惺惺相惜,確是十分難得,史上并不多見。 李世民膽略過人、能征善戰(zhàn),他不像其他帝王一樣,當現(xiàn)成皇帝,唐王朝有一半以上的江山,是他親自領兵征戰(zhàn)而打下來的。李世民是唐軍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唐朝建立前,他圍攻洛陽,逼降王世充;戰(zhàn)虎牢關,俘虜竇建德,戰(zhàn)功卓著。李世民是創(chuàng)造很多戰(zhàn)場奇跡的常勝將軍。同樣經(jīng)歷許多戰(zhàn)爭,同樣有豐富的戰(zhàn)場經(jīng)驗,作為帝王的李世民,與作為李世民最得力軍事統(tǒng)帥的李靖,自然是很有共同語言的,他們對于戰(zhàn)事的認知,對于軍事韜略思考,在很多方面是相知相慕的,他們有溝通不完的話題。 李世民與李靖這兩位君臣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軍事問題,經(jīng)常交流對軍事韜略的看法,而他們關于軍事、兵法問題的討論和問答,就形成了著名的兵書《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李靖是唐初的著名將領,而李世民在唐立國前,是唐軍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他們不僅經(jīng)歷幾十場戰(zhàn)斗,屬于實戰(zhàn)型領兵將軍,而且,他們還是熟知兵法的軍事謀略家。據(jù)說,李靖曾收集過很多兵學著作,可惜,到了宋代,兵書多數(shù)都遺失了。幸運的是,唐宋之際,有懂兵學的人,輯錄了唐貞觀時期李世民和李靖的事跡,編成了《李衛(wèi)公問對》,宋神宗元豐三年(1018年)《李衛(wèi)公問對》被欽定經(jīng)典兵書,收入《五經(jīng)七書》。 在《李衛(wèi)公問對》的上卷,記述了唐太宗與李靖坦誠而深入地討論兵法中的奇正問題,李靖詳細分析奇正關系,認為“奇正相變,循環(huán)無窮”,歸其一點便是“孫武所謂‘形人而我無形’,此乃奇正之極致”。李靖說,雖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常講出奇制勝,但在預備階段卻應該“教正不教奇”,“正”是根本。顯然,在李世民面前,李靖能熟練地講解奇正之道,并有自己的獨特看法,這一方面表明他對兵法諳熟于胸,并能結合實戰(zhàn)而總結成理論,是有韜略的軍事統(tǒng)帥,另一方面,也表明他與李世民的關系非常和諧,一個武將能與帝王語重心長地討論兵學,足見其關系非同尋常。 在該書的中卷,李靖展開討論了很多兵法問題,包括虛實、主客、陣法等等。他認為,虛實、主客歸根到底是奇正問題,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問題,在戰(zhàn)場上,占居主動是非常關鍵的,只有搶先才有優(yōu)勢。在討論陣法時,李靖分析了軍制,他結合諸葛亮的八陣法進行分析,并對八陣法進行改進,新創(chuàng)了“六花陣”。在他看來,陣法的本質在于以正御奇,以有備應無備。他把孫子的“兵,詭道也”的思想應用于分析“五行陣”,強調(diào)“兵形象水,因地制流”。 在該書的下卷,李靖將所討論問題進一步展開,既談論兵法理論,又討論政治、人事等方面的問題。李靖在評論古人得失時表現(xiàn)出自己的獨特看法,如,他對于漢高祖善將將之說提出新的看法,他認為,劉邦跟項羽一樣都不善于將將,而劉邦之所以能獲勝,在于有張良和蕭何的得力輔助,張良是高瞻遠矚的謀略家,他勸劉邦不要立六國之后為諸侯,此計策十分重要,劉邦依計而行,避免了分權分裂和戰(zhàn)亂重起;而蕭何是十分稱職的后勤部長,他能持續(xù)不斷提供錢糧軍需,使劉邦屢次扭轉局勢。此外,對于唐朝的開國元勛,李靖也坦誠進行評價,他大膽直接地對李勣、李道宗、薛萬徹、長孫無忌等的得失作出客觀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李靖為唐太宗提出了一條別人怎么也意想不到的建議,他建議太宗廢免大將李勣,然后讓太子再起用他,使李勣對太子能感恩載德,以知恩圖報。如果不是非常親密的君臣關系,李靖是斷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的。本來,李靖與李勣的關系非常好,李靖曾把兵法傳授給李勣,兩人算是有師徒之誼,而李靖對唐太宗有這樣建議,不僅表明李靖對李世民的盡責盡忠,而且,也反映出李靖不是一般的武將,而是在政治上富有遠見卓識的謀略家。 雖然說《李衛(wèi)公問對》是后人編寫的,書中對唐太宗和李靖對話的記述是否完全真實還有待于考證,但是,書中所記載的君臣如此的對話能流傳下來,并被廣泛接受,這至少表明,李世民與李靖的君臣關系是比較親密的,其真實性是被認可的。歷史上,由于皇權與兵權經(jīng)常處于矛盾之中,帝王和武將的關系基本上是撲朔迷離的,暗藏著玄機,而在貞觀盛世,大唐皇帝李世民與軍事統(tǒng)帥李靖能有如此親密、協(xié)調(diào)、坦誠的關系,這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他們的關系,堪稱帝王與武將關系的典范。 上述曾說過,在唐之前,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默許呂后殺掉開國第一大將韓信,后來,劉邦還殺了其他武將如彭越、英布等,成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典型事例。 唐之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誅殺的開國功臣就更多了,徐達被欽命吃蒸鵝害死,朱文正被囚禁死于獄中,傅友德被賜死,廖永忠被殘殺,馮勝被列入藍玉案賜死等等,明初,帝王與武將的關系水火不相容,演繹了明王朝初期的慘劇。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相對來說,處置武將的方式稍好一些,他沒有殺功臣,但對將軍們手握兵權十分忌諱,生怕手握重兵的將領也學著他重演“陳橋兵變”,所以,他以“杯酒釋兵權”的策略,迅速接除了大將的兵權,讓那些開國大將如石守信、王審琦等,提前養(yǎng)老,這一奪兵權的手段相對高明一些,但依然是“過河拆橋”的陰招,他疏遠了支持他“黃袍加身”的將領們。 與劉邦、朱元璋,甚至趙匡胤等相比,唐太宗李世民與文臣武將的關系要好得多,特別是與李靖的關系,能處理得如此之好,實在是非常可貴的,李世民稱得上是少有的明君,他胸懷開闊,誠以待將,與武將能肝膽相照,非常難得。李靖與起韓信、彭越、徐達、馮勝等相比,遇到了李世民,是十分幸運的,他長期兵掌兵權,屢受重用;他身為大將,能成帝王知己,相與論兵法,為其出謀劃策,他功成名就,善始善終,榮耀謝幕,成了非常完美的大唐名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