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甲骨文基本知識: 發(fā)現(xiàn)、著錄、載體、內(nèi)容與六書

 浪漫人的圖書館 2019-02-20

今天我講一講甲骨文的基礎知識,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發(fā)現(xiàn)與著錄,第二部分為載體與內(nèi)容,第三部分為與六書的關系。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系統(tǒng)文字,記錄了豐富的商代之歷史與文明。正因為它是基本成熟的系統(tǒng)文字.可知在此之前必然還有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

我國最偉大的語文學者,無疑就是東漢的許慎(字叔重)。所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經(jīng)過后代無數(shù)學者的研究,到清代已成專學。關于中國文字的起源,許慎是這樣說的:“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nóng)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速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边@段文字,摘自《說文解字·敘》。關于伏羲畫八卦、神農(nóng)結繩、倉頡造字等傳說,在史料上多有記載。但均難以征信。總之。文字是人類用以記錄語言與歷史的符號,便于記憶與彼此交流,它是先民在漫長的勞動與生活中逐漸孕育、創(chuàng)造、改正而后達成的一定共識(所謂“約定俗成”)。因此,決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所能創(chuàng)造的。

先哲魯迅在所著的《門外文談》中說:“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敝芄m自謙“門外(漢)”,其實說得十分有道理。

世界上的古代語言系統(tǒng),最著名的有i大系:中國的方塊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與古埃及的圣書字。這-二大系,基本上都從象形字開始。國外文字多發(fā)展為表音性質(如各種拼音文字:托丁文、英文、法文等);中文雖經(jīng)歷長期、多種變化(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異文、小篆、隸書、詔版文、楷書、草書等),但至今仍屬方塊字。

(一)發(fā)現(xiàn)與著錄

《淮南子》以“天雨粟,鬼夜哭”來形容文字之出現(xiàn)令天地為之震驚。有了文字,才可將人類有關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情況}己下來.才可在遠隔的人群中進行交流。

隨之,文、史、法、令、祖先、神靈、占卜等逐漸滋生。所以.我一直認為語言文字為各國、各民族最根本的文化。

在甲骨文發(fā)生之前.中國大地上必定有過漫長的有關文字的孕育與發(fā)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曾在陶器上出現(xiàn)過各種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刻繪符號。這種刻符,有些只是簡單的

類似幾何形的符號,茲以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期遺址陶器(絕大多數(shù)是陶片)上的刻符為例(圖1)。其中。有一部分刻符之形雖與后來的甲骨文相同,但也無法確定兩者間的關系。半坡文化距今約六千年,要比甲骨文早兩千多年。有些刻符已有較復雜的象形,茲以山東莒縣陵陽河新石器時期遺

址(屬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陶器上的刻符為例(圖2)。其首一形,或釋為“旦”,是太陽升在云氣之上,云下五峰聳立之象形;或釋以“炅”,意同“熱”,從太陽似火會意;也有人不同意是文字,認為僅是一種祈求“天下吉祥”之符號,今日藏族人中尚有。其后一形。則有類甲骨文“戊”字的雙鉤,類似斧形之兵器也。

浙江杭州余杭的良渚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1936)以及近年來廣及江蘇、

上海、安徽的良渚文化進展,為我國近現(xiàn)代的重要考古收獲。良渚文物中,以玉器與黑陶揚名天下。在距今5300--4200年之前能有這樣精美之文物.真是太驚人了。在良渚陶器上也發(fā)現(xiàn)很多刻符,既有較簡單的類似幾何形的符號,也有較復雜的象形符號。今從李加林、陸玲玲所著的《從良渚文化實物求證中國5000年文明》中,描錄11個刻符(圖3)。其中,也有一些在甲骨文中有類似者。

中國最早的系統(tǒng)文字甲骨文,是由清代山東著名的金石家、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國立大學校長)王懿榮發(fā)現(xiàn)的。王氏于1899年因病服中藥,內(nèi)有一品“龍骨”(應系獸骨的化石)。他發(fā)現(xiàn)其上有類似文字的花紋.遂令人大量購來,將有花紋者揀出,后認定為商殷時的文字。所以,后人稱他為“甲骨文之父”。雖然其前一年,已有古董商范壽軒將甲骨文送至天津,王襄、孟定生研究時也曾想到是文字,但影響較小,所以至今學界仍定甲骨文是由王懿榮于1899年發(fā)現(xiàn)的。1999年正值百年之慶,學界曾大事慶祝。因為王氏于第二年(1900)“八國聯(lián)軍”時即壯烈殉國,尚未能有專著發(fā)表。

王氏所藏的甲骨,后歸《老殘游記》的作者江蘇劉鶚所有。劉氏于1903年梓行了有關甲骨文的首部著作《鐵云藏龜》。在自序中指出:這是“殷人的刀筆文字”。該書不僅著錄甲骨文,并提及單字55個(其中19個與天干、地支有關)。從今日看來.誤釋者13個。然在創(chuàng)始階段有此收獲,已是十分不易。

經(jīng)研究而撰成《契文舉例》的清代浙江大學者孫詒讓,是考釋甲骨文的最重要人物。其書1904年成稿,1917年才發(fā)行。上卷將甲骨文分成E1月、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國、典禮8類;下卷為文字、雜例。文字部分以考釋為主,論述較多。因為仍屬開創(chuàng)階段,錯誤仍多,但已經(jīng)十分了不起。據(jù)2013年4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甲骨文書法高峰論壇”上方增瑞的綜述,孫氏已釋之字338個,基本正確者137個,占4l%。開創(chuàng)階段有此成績,實屬了不起。

浙江著名的金石家、收藏家羅振玉,對甲骨文出處之判定有不小之功勞。后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委派學者董作賓于1928年至河南安陽(殷墟)作調查,為之后的正式發(fā)掘作準備。翌年,就開始了發(fā)掘,至今未曾間斷過。例如:1936年發(fā)掘的YHl27甲骨窖穴,就曾一次出土甲骨一萬七千多片。至今發(fā)現(xiàn)的甲骨超過15萬片。其上所記文字約五千字,能釋讀者僅三分之一(約一千五百字)。其余三分之二,多屬族名、人名與地名。其意約略可辨,其音難以明確。有些字偶一用之??坚屖掷щy。已經(jīng)沉淀了百余年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看來還得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基本曉暢。董氏提出的10項標準與5個分期,至今仍是經(jīng)典。

王國維的深入研究,使甲骨文與正史有了明晰的聯(lián)系,成果非凡。1917年,王氏發(fā)表了兩篇巨著:《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他將甲骨

文中商王與先公的廟號排成世系表,并將之與《史記·殷世家》中的記載對比,除個別略有出入外,竟然基本相吻合!

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海內(nèi)外推重“四堂”。上述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字觀堂、董作賓字彥堂外,還有就是郭沫若字鼎堂。郭氏在日本時就開始研究甲骨文,著有《卜辭通纂》、《殷契粹編》等。晚年,他和胡厚宣合編《甲骨文合集》,于1961年開始編輯,到1983年出齊13巨冊。共收甲骨41956片,為迄今最重要的文獻。胡厚宣,河北人,為“四堂”后的甲骨文大家,另有《甲骨學商史論叢》等。1992年4月25日,沙孟海書學院在浙江寧波成立,胡先生遠道賜臨。我曾赴會,一聽他在即前往專訪。蒙他老人家多賜教言,至今感激。哪知i年后,他亦歸道山矣。

今將主要的幾種甲骨文字典列述于下:王襄《笸金殷契類纂》(1920)、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1923)、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1933)、孫海波《甲骨文編》(1934,后于

1965年經(jīng)唐蘭、于省吾、陳夢家、商承祚等改編,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名義出版)、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書名兼及其他古文字者,如徐無聞《甲金篆隸字典》(1989)、高明與涂白奎《古文字類纂》(2008)等。以字形表形式出現(xiàn)者,有李宗餛《殷墟甲’胃’文字表》(1995)、肖丁《甲骨文字形總表》(1999)、沈建華與曹錦炎《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2001)等。有些書(如劉氏《新編甲骨文》)臆說太多,難以取信。又經(jīng)他人引用,遂致謬種流傳。

甲骨文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都邑經(jīng)歷了多次遷徒之后,第20代帝王盤庚說服臣民而遷都于殷。此后,直至殷紂王滅國就未再遷移過。后人即稱其地為殷墟。商朝的甲骨文,以其文字的載體(龜甲與獸骨)而得名,因系占卜的記錄故又名“卜辭”,因系殷商時契刻的史冊故又名“殷契”。商代的文字以甲骨文為主,另有青銅器上的族徽與文字,陶器、玉器、石器上的文字等,只是數(shù)量很少。著名者,如黽字基、祀字陶片、束玉丁玉片、“妊冉入石”石刻等。

甲骨文為最早的文字,發(fā)現(xiàn)于殷墟。這個概念,也許將來會有所改變。因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83、1987年在舞陽縣北的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距今約八千年的甲骨契刻符號。筆者在《中國印》一書中,曾極力鼓吹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之陶印為中國印之萌芽,可知十分重要。

此外,甲骨文又非商人所特有.其后的西周也有甲骨文。1977年.周原考古隊在陜西岐山風雛村的西周初年遺址發(fā)掘時,曾發(fā)現(xiàn)了大批的甲骨上刻文字903個,并未見超越殷墟甲骨文之處。但也有兩大特色:一為其字十分細小,須用15倍以上的

放大鏡才能看清,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微雕藝術;二為有些甲骨文南三個數(shù)字組成,也有由六個數(shù)字組成者,稱之為“數(shù)字卦”,可能與傳說中的周文王創(chuàng)易數(shù)、八卦(三組陰陽爻組成)、六十四卦(六組陰陽爻組成)有關。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震驚了全世界,也引起各國漢學家廣泛的重視,很快就成為一門熱學——甲骨學。據(jù)徐自學《甲骨文·甲骨學·甲骨書法論述輯要》:“甲骨文”一詞,

始于1921年陸懋德的《甲骨文之發(fā)現(xiàn)及學術價值》。其后,容庚(1924)、王國維(1925)、董作賓(1930)、郭沫若(1931)等陸續(xù)有以甲骨文為題之重要文章發(fā)表.遂成定論。“甲骨學”一詞,始于1931年周予同的《關于甲骨學》。直到1988年臺灣出版張秉權的《甲骨文與甲骨學》與1989年大陸出版王宇信的《甲骨學通論》后.才正式建立起這門學問的整體構思。

本書作者(林乾良與李葆榮)都是書法、篆刻家,但對古文字學、金石學、考古學等有濃烈的愛好。雖然已經(jīng)有50多年學習、研究甲骨文的歷史,然而始終還是在“門外”(參先哲魯迅的《門外文談》)。我(林乾良)是本書的第一作者,本職是浙江中醫(yī)學院(今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的教授.從事中醫(yī)藥、醫(yī)史、養(yǎng)生學的研究。早在1961年.我從章太炎弟子潘國賢治小學。他出生于浙江著名的中醫(yī)世家,曾在章太炎辦的蘇州中醫(yī)學校任教.并從章太炎治小學。他曾給浙江中醫(yī)學院教師講過三次課.只有我興趣最濃。他有許多古文字的書籍,特別是郭沫若的《殷契粹編》(1937年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及他整理過的章太炎《小學芻稿》.秘不示人。我和他同在中藥方劑教研室。又對老教師特別恭敬,所以他肯借我。只是說好:他也經(jīng)常要看.兩i天就要還他.過些天可以再借。后來,杭州大學圖書館老館員、詩人周采泉介紹我認識生物系老師毛樹堅。他收集甲骨文中的生物學資料(動、植物與人類),有份手稿。承他好意,居然肯借我回家細讀并摘抄一些。那時,關于甲骨文的書籍很少.而且價錢很貴。我有二三個孩子,根本買不起。到圖書館去看吧,浪費整塊時間多,且不能借閱。1965年暑假.周采泉先生幫了大忙。他說服同館人員,在閉館后讓我將一車書運走,暑假結束前兩天再運還他們。那年暑假,我勸說妻子帶孩子回上海岳母家,讓我一人閉門攻讀一個半月。由于我以燒餅和面條過日子,個別鄰居還以為我不在家,鬧出不少笑話。自1968年以來,我拜陸維釗、朱孔陽、韓登安、沙孟海、金越舫為師,又與姜亮夫、邵裴子、諸樂i、余任天等結忘年交,數(shù)十年問獲益匪淺。今諸公皆早已仙逝,緬懷昔年恩澤,不禁淚盈于睫也。

(二)載體與內(nèi)容

甲骨文的載體,顧名思義是龜甲與獸骨(大部分為牛骨)。龜與牛.其肉可食,其味腴美。食剩之甲與骨,勢必大量存在。其質堅,經(jīng)燒灼則可出現(xiàn)各種形狀的裂紋,

并且可以久存不壞。古人以這種裂紋為“兆”,可從中預判吉兇。此外,極少數(shù)甲骨文以鹿、虎之骨為載體。圖4為在鹿頭骨上刻甲骨文3行,尚存鹿角.在拓片上可見。此鹿頭當為紀念性裝飾品,十分罕見。其文可察者為“戊戌王蒿……文武……王來”。圖5為在虎肋骨上刻甲骨文2行,其另一面為精美之裝飾圖案。其文為:“壬午王田于麥錄復(獲)商哉兕王易(賜)宰豐寤小指兄在五月隹(唯)王六祀五日?!?/p>

甲骨文存在的情況有4種:絕大多數(shù)是單刀細刻的,少數(shù)有肥雕(雙刀,如鹿頭骨及虎肋骨L所刻者,見圖4、5)、筆書與刻后填色(朱、墨或褐色)。筆、墨、紙、硯為中國文房之四寶,亦中國文化之一大特色。在商殷之時,由于考古發(fā)掘中有朱書甲骨(未刻)、墨書白陶片等實物,可知其時已有筆、墨(朱、黑二色)、硯(以大、小二石研磨)。尤其墨書白陶片“祀”字(圖6).其筆畫起止尖細而中間漸粗。明顯可見運筆提按之軌跡??芍荷桃笾畷r書寫已用毛筆,并已有相當精良的筆品。其筆有相當?shù)膹椥?,加上書者的巧妙運用,遂能表現(xiàn)出線條輕重飄頓之多姿美。

沙師孟海是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罕見之書法全才大家,不但書、印之創(chuàng)作均屬超一流,而且對書史、印史有很多發(fā)現(xiàn)。所撰《古代書法執(zhí)筆初探》與《兩晉南北朝書跡的寫體與刻體》兩文,在海內(nèi)外引起很大的震動。沙師當年曾告訴我:他在訪問中央研究院時曾見到一件寫在甲片上而未全刻成的卜辭,兩者相照,可見寫者粗而刻者細,相差甚遠。無獨有偶,沙師在上文提到的那篇有關寫體與刻體的文章中曾述及《高昌畫承夫婦墓志》,前段文字已加刻而后段未刻,加刻者筆致方棱有如今日所傳之魏碑,而未刻者則用筆與今日楷書同。總之,早期的“寫體”與“刻體”是可以有較大差距的。

甲骨文所記載的卜辭,其內(nèi)容大多數(shù)屬王室的記錄,即歷代商王問疑的卜辭;但也有不是王室,而是大小貴族所用的。前者稱“王卜辭”,后者稱“非王卜辭”。圖7所示之商武丁時期之卜骨,甲骨文之內(nèi)容可分為四部分:

①“癸卯卜鎪貞”(自第5行起)為前辭.說明占卜之Lt(癸卯)與卜人(又稱貞人)之名(轂);②“旬亡禍”為命辭,說明所問之事;③“王占日:有崇其有來艱”為占辭,為根據(jù)卜兆所判斷之吉兇結果;④“氣至七日己巳允有來艱”以下為驗辭,是占卜后的應驗情況。但多數(shù)甲骨只有①與②。

據(jù)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委員會會長王宇信及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升南的文章.一般稱甲骨文為卜辭,其實并不確切。因為.在甲骨文中還有一些與卜事無關的記事文字.胡厚宣特稱之為“記事刻辭”。

甲骨文契刻的格式很多.大約與占卜的次序、兆的方向、不同時期與不同貞人有火。但其最基本的格式.則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豎行??梢姡袢罩袊鴷ㄗ髌返男袣庠诩坠橇x之時已經(jīng)形成。由于新中國成立后的書寫與印刷品均改為自左而右的上下橫行.因而造成古今之差別。但在書法作品上,仍沿舊例。

甲骨文是用什么來刻的呢?至今還是個謎。商殷之時只有銅器,沒有鐵器。銅的壓延性較強.硬度則弱.難以刻如此堅韌的龜甲與獸骨。如今較多人以為系用天然之金剛砂來刻。甲骨文的基本筆法.除豎與橫外,還有點、斜、曲,共有五種。曲之中.包括圓。用放大鏡細察圖7中的圓筆字,如第5行的“旬”字??芍怯蓭讉€短筆接刻而成。所以,曲尢常態(tài),變化最多;隨物任意.曲盡其妙。

如今書法上的下筆、行筆與收筆,在甲骨文上大體也有所體現(xiàn)。至于藏鋒、逆鋒、回鋒等.則沒有。行筆方向.一般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因可轉過90度刻.實際上橫、豎的方向都是一樣的。

陳婷珠在《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統(tǒng)再研究》中.曾對甲骨文字的應用頻率加以統(tǒng)計.茲引其研究成果如下:

根據(jù)上表,在1425字內(nèi),常用字366個。次常用字500個,罕用字559個。

一級常用字(500次以上)為:卜貞一其于亡王癸乙子又丁甲用庚雨閑二吉辛不旬

卯蟲歲日亥弱大田三未。

二級常用字(100-499次)為:己匕西戊巳牢牛壬。廷丑且丙辰障受寅才申今茲午戌十直五父令伐告白若奉午口弗竄小上至羌乎入翌隹挈夕奄。來方示仙勿日鬯鼎祝月往

羊蓉人生河從。

(三)六書

“六書”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多種內(nèi)容,在文字學方面則指造字的原理。有關六書最經(jīng)典的定義,出于許慎的《說文解字》:“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日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日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撈,武、信是也。五日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圖8為上述文字之書影。

因為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的第一部字典,所以歷代都十分重視它,得以流傳至今。尤其經(jīng)歷五代時徐鉉、徐鍇兩兄弟加以整理后,內(nèi)容更加精審與豐富。又經(jīng)歷代學者(如段玉裁、桂馥等)的研究,遂成專學。

圖8《說文解字》有關“六書”之文

文中所稱“小學”,當然不是今日學校里的小學,而是指文字學。因為兒童自小人學先學文字,故漢朝即名之為小學。隋唐以后其范圍擴大了,成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梢姡W是國學的根基,許多國學大師如浙江之王國維、章太炎等均精研小學。

“六書”一詞,除了指上述的6種造字原理外,另指王莽(曾在西漢末篡位,另立“新朝”,后為東漢首位皇帝劉秀所滅)時所定的六種書體,即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與鳥蟲書。

六書之中,指事與象形都是單體字,即只有一個意思而單獨成字。兩者之間,又有很大差別。指事系虛指其事,象形則實寫其物。物,往往只限于某一物體(如日、月、馬、牛、羊等);事,則可以兼指萬物(如上、中、下、本、末等)。會意與形聲都是合體字.即必須由兩個或更多部分合起來,才能立意成義。常常為人所稱道的“人言為信”、“一大為天”等,都是兩部合成字。如“老”字,小篆作由“人、毛、匕(即‘化’之簡)”三部分合成。形聲之字,由形旁與聲旁兩部分合成。例如:同為水旁之字,因聲旁之異遂因“青”而成“清”,因“可”而成“河”,因“胡”而成“湖”,因“奚”而成“溪”。轉注與假借字,在文字學上的作用不如上述四種,而且還有不少爭論,將在后文中再加闡述。亡友馬國權當年曾面告:此兩者其實與造字無關。

有關漢字的特點:一種說是方塊字,主要是漢朝隸定后的結果;另一種說是象形字。而其實象形部分并不占重要比例.而且《說文解字》中指事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象

形。從今日看來,形聲字實占最大多數(shù)。近代因科學發(fā)現(xiàn)而新增之字(如化學元素等),幾乎都是形聲字。例如“氣”部,在《說文解字》中只有氣、氛兩字。而在《新華字典》中,氣部有24字之多。其中之氘、氚、氡、氖等,都是化學元素。又如“石”部,在《說文解字》中只有58字,而在《新華字典》中.石部有161字之多。其中之硒、砜、硅、確等,也都與化學成分有關。因此之故,據(jù)稱今日之漢字如按“六書”來分類,絕大多數(shù)均屬形聲字。

上文曾述及,許慎與所著《說文解字》雖均屬偉大,但其時如石鼓文、甲骨文等均未曾出土,因而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在清朝時,就有一些未深究金石學的小學研究者因望文生義而鬧H{笑話。例如:有人認為“短”與“射”二字應該互易才對,因矢著于豆應屬“射”之意,身僅寸長應屬“短”之意。從今日之字望文生義,或覺有理;若從古文字觀之,則屬太謬?!吧洹弊旨坠俏囊呀?jīng)有了,作,系從持弓射矢會意。到了許慎撰《說文解字》之時,因未見甲骨文,故將“弓”誤作“身”了。故該書稱:“歇,弓弩發(fā)于身而中于遠也.從矢從身。”甲骨文有“身”字與“射”字之弓形不同,而是從人 而有孕(俗稱帶身)象形.故特別夸大其肚子。甲骨文無“短”字。就不多說了。關于“射','短”兩字應該互易之說,前些年尚聽某高校文科老師說過,可見謬種流傳已深,故特予以指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