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半民:甲戌、十一月癸卯這兩天,有日食,疑有誤。 隨何曰:“漢王使臣敬進(jìn)書大王御者,竊怪(私下疑惑)大王與楚何親(什么關(guān)系)也!”九江王曰:“寡人北鄉(xiāng)而臣事之(我是項羽的部下)。”隨何曰:“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xiāng)而臣事之者,必以楚為強(qiáng),可以托(依附)國也。項王伐齊,身負(fù)版筑(筑墻用的墻版和筑杵),為士卒先。大王宜(應(yīng)該)悉(盡起)九江之眾,身自(親自率領(lǐng))將之,為楚前鋒;今乃發(fā)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該這樣嗎)?漢王入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會戰(zhàn)彭城下;大王乃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袖手)而觀其孰勝。夫托國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鄉(xiāng)楚而欲厚(加強(qiáng))自托(名義屬楚卻增加自己實力),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夫楚兵雖強(qiáng),天下負(fù)(使他背著)之以不義之名,以(因為項羽)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把守邊防要塞)。楚人深入敵國八九百里,老弱轉(zhuǎn)(轉(zhuǎn)運)糧千里之外。漢堅守而不動,楚進(jìn)則不得攻,退則不能解(脫身),故曰楚兵不足恃(仰賴)也。使(如果)楚勝漢,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感到危機(jī)互相救助)。夫楚之強(qiáng),適(應(yīng)該)足以致(招來)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既然招不來,說明楚不如漢)。今大王不與(聯(lián)絡(luò))萬全之漢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惑之!臣非以(不認(rèn)為)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發(fā)兵而倍楚,項王必留(受到牽制);留數(shù)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臣請與大王提劍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況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之外再加封)。”九江王曰:“請奉命。”陰許(暗中許諾)畔楚與漢,未敢泄也(不敢走漏風(fēng)聲)。 半民:這個隨何,果然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口才,對比楚漢,思路清晰,利害得失講得入情入理,深入英布心里。項羽手下還真缺少這樣的辯才。 半民:隨何給他來個既成事實,斷了英布的退路,這就是上屋抽梯,只能跟進(jìn),再無辦法了。 半民:項羽有勇無謀,只講打仗,不講政治、謀略,豈不知打仗只是兩國之爭的一部分。但就九江王英布來說,項羽打敗他的軍隊也就罷了,殺掉他的妻子,卻連一點后路也不給他。更何況,決裂的不只是一個英布,其他諸侯會怎樣看? 半民:劉邦對待失敗而來的英布,采取的是前倨后恭的策略,讓英布既要看到劉邦我是老大,有“賞”給他好的待遇,把同為諸侯的英布“玩弄于股掌之中”,一打一拉,劉邦就成了英布的“當(dāng)然上司”,而不再是同盟者了。劉邦的“政治”,玩得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