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fā)明屬于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
禹白芷是白芷的商品名,為傘形科植物白芷的干燥根。禹白芷為禹州傳統(tǒng)種植品種,為河南禹州及周邊縣市所產(chǎn)白芷的習稱?!吨兴幋筠o典》把產(chǎn)于河南省許昌禹州市、長葛市一帶的白芷統(tǒng)稱為禹白芷。禹白芷的特點是香氣雖短,但不暴,質(zhì)量好,廣泛應用于中醫(yī)臨床飲片配方、保健化妝品和香料等原料。禹白芷是重要的中藥出口品種,1984年10月,禹白芷種子、種苗被正式列為中國醫(yī)藥系統(tǒng)第一批科技保密項目,禁止出口。 禹白附是河南省禹州下轄的19個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的特產(chǎn),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干燥塊莖,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功效:祛風痰,定驚,止痛的功效。2006年12月28日,國家質(zhì)監(jiān)總局正式批準“古田銀耳”為原產(chǎn)地域保護產(chǎn)品(即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 現(xiàn)有技術中還沒有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技術文件。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在于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待種土地建設:在9-10月份將土壤中過多的落葉和雜草,雜物整理出并松土,在土壤灑水使其相對濕度保持在在65%-80%,施有機微生物肥后上面覆土8-12cm; (2)種子處理:將禹白芷和禹白附種子用溫水浸泡8-12小時; (3)禹白芷的種植:10月份在在步驟(1)中的土壤上做畦,每畦寬1.2-1.8m;禹白芷種植溝的行距40-60cm,穴距23-27cm,穴深5-7cm,穴口直徑8-10cm,穴底平,在每穴加入8-10粒禹白芷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4)禹白附的種植:在第二年4月份在每相鄰兩行禹白芷種植溝之間開挖禹白附種植溝,穴距23-27cm,穴口直徑7-9cm,穴深6-8cm,在每穴加入6-8粒禹白附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5)間苗和定苗:當禹白芷苗長到4-6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6-8珠,當禹白芷苗長到9-12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3-5珠,在第二年早春進行第三次間苗,每穴留2-3珠;當禹白附苗長到6-8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4-5珠,當長到10-14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2-3珠。 (6)施肥:在第二年早春對禹白芷進行第三次間苗后施有機肥,在第二年6月初和8月初各追有機肥一次。 (7)澆灌: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5%-70%。 (8)采收:第二年8月下旬采收禹白芷,第二年9月下旬采收禹白附。 優(yōu)選的,所述的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步驟(3)禹白芷的種植中每畦寬1.5m;禹白芷種植溝的行距50cm,穴距25cm,穴深6cm,穴口直徑9cm,穴底平,在每穴加入9粒禹白芷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優(yōu)選的,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步驟(4)禹白附的種植中穴距25cm,穴口直徑8cm,穴深7cm,在每穴加入7粒禹白附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優(yōu)選的,所述的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所述微生物肥由以下原料制備而成:玉米秸稈、腐熟雞糞和泥炭土按1:2:1的重量比混合后接種每毫升CFU在2×108—3×108的菌懸液。 優(yōu)選的,所述的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所述菌懸液為活菌數(shù)比例為1:1:1:1的固氮菌、溶磷菌、解鉀菌和抗腐菌培養(yǎng)制得。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禹白附喜涼爽和較陰濕的環(huán)境,通過禹白芷的莖葉來實現(xiàn)對禹白附遮陰的目的,為禹白附生長創(chuàng)造遮陽條件,提高種植產(chǎn)量;且同時利用了禹白芷和禹白附不同的生長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時又能充分利用光能、空氣、水分和熱量等自然資源,發(fā)揮邊際效應和植物間的互利作用,以達到雙豐收的綜合效益,增加收入,實現(xiàn)經(jīng)濟價值的提升。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待種土地建設:在9-10月份將土壤中過多的落葉和雜草,雜物整理出并松土,在土壤灑水使其相對濕度保持在在65%-80%,施有機微生物肥后上面覆土8-12cm; (2)種子處理:將禹白芷和禹白附種子用溫水浸泡8-12小時; (3)禹白芷的種植:10月份在在步驟(1)中的土壤上做畦,每畦寬1.2-1.8m;禹白芷種植溝的行距40-60cm,穴距23-27cm,穴深5-7cm,穴口直徑8-10cm,穴底平,在每穴加入8-10粒禹白芷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4)禹白附的種植:在第二年4月份在每相鄰兩行禹白芷種植溝之間開挖禹白附種植溝,穴距23-27cm,穴口直徑7-9cm,穴深6-8cm,在每穴加入6-8粒禹白附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5)間苗和定苗:當禹白芷苗長到4-6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6-8珠,當禹白芷苗長到9-12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3-5珠,在第二年早春進行第三次間苗,每穴留2-3珠;當禹白附苗長到6-8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4-5珠,當長到10-14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2-3珠。 (6)施肥:在第二年早春對禹白芷進行第三次間苗后施有機肥,在第二年6月初和8月初各追有機肥一次。 (7)澆灌: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5%-70%。 (8)采收:第二年8月下旬采收禹白芷,第二年9月下旬采收禹白附。 實施例2 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待種土地建設:在9-10月份將土壤中過多的落葉和雜草,雜物整理出并松土,在土壤灑水使其相對濕度保持在在68%,施有機微生物肥后上面覆土9cm; (2)種子處理:將禹白芷和禹白附種子用溫水浸泡11小時; (3)禹白芷的種植:10月份在在步驟(1)中的土壤上做畦,每畦寬1.2m;禹白芷種植溝的行距40cm,穴距24cm,穴深5cm,穴口直徑10cm,穴底平,在每穴加入9粒禹白芷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4)禹白附的種植:在第二年4月份在每相鄰兩行禹白芷種植溝之間開挖禹白附種植溝,穴距24cm,穴口直徑7cm,穴深8cm,在每穴加入8粒禹白附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5)間苗和定苗:當禹白芷苗長到6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6珠,當禹白芷苗長到10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4珠,在第二年早春進行第三次間苗,每穴留3珠;當禹白附苗長到8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5珠,當長到13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3珠。 (6)施肥:在第二年早春對禹白芷進行第三次間苗后施有機肥,在第二年6月初和8月初各追有機肥一次。 (7)澆灌: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5%-70%。 (8)采收:第二年8月下旬采收禹白芷,第二年9月下旬采收禹白附。 實施例3 一種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待種土地建設:在9-10月份將土壤中過多的落葉和雜草,雜物整理出并松土,在土壤灑水使其相對濕度保持在在72%,施有機微生物肥后上面覆土10cm; (2)種子處理:將禹白芷和禹白附種子用溫水浸泡10小時; (3)禹白芷的種植:10月份在在步驟(1)中的土壤上做畦,每畦寬1.5m;禹白芷種植溝的行距50cm,穴距25cm,穴深6cm,穴口直徑9cm,穴底平,10月份在每穴加入9粒禹白芷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4)禹白附的種植:在第二年4月份在每相鄰兩行禹白芷種植溝之間開挖禹白附種植溝,穴距25cm,穴口直徑8cm,穴深7cm,在每穴加入7粒禹白附種子后用有機肥覆蓋; (5)間苗和定苗:當禹白芷苗長到5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7珠,當禹白芷苗長到10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4珠,在第二年早春進行第三次間苗,每穴留3珠;當禹白附苗長到7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4珠,當長到12cm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每穴留2珠。 (6)施肥:在第二年早春對禹白芷進行第三次間苗后施有機肥,在第二年6月初和8月初各追有機肥一次。 (7)澆灌: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8%。 (8)采收:第二年8月下旬采收禹白芷,第二年9月下旬采收禹白附。 所述微生物肥由以下原料制備而成:玉米秸稈、腐熟雞糞和泥炭土按1:2:1的重量比混合后接種每毫升CFU在2×108—3×108的菌懸液;所述的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所述菌懸液為活菌數(shù)比例為1:1:1:1的固氮菌、溶磷菌、解鉀菌和抗腐菌培養(yǎng)制得。 禹白芷套種禹白附對比試驗 試驗分為1號、2號、3號、4號、5號和6號地,每塊地面尺寸均為12m×10m;其中1號和2號地上使用實施例3中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方法種植禹白芷和禹白附;3號和4號地上只種植禹白芷,種植方法同實施例3中的禹白芷種植方法;5號和6號地上只種植禹白附,種植方法同實施例3中的禹白種植方法。 第一次試驗:2015年10月7日在1號、2號、3號和4號地上種植禹白芷,2016年4月18日在1號、2號、5號和6號地上種植禹白附,2016年8月30號采收所有禹白芷,2016年9月24號采收禹白附。 第二次試驗:2016年10月10日在1號、2號、3號和4號地上種植禹白芷,2017年4月20日在1號、2號、5號和6號地上種植禹白附,2017年8月28號采收所有禹白芷,2017年9月30號采收禹白附。 其實驗結(jié)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禹白芷套種禹白附的1號地、2號地的禹白芷產(chǎn)量和單獨種植禹白芷的3號地、4號地產(chǎn)量幾乎沒有差距,說明禹白芷套種禹白附?jīng)]有對禹白芷的產(chǎn)量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但1號地、2號地、5號地、6號地的禹白附產(chǎn)量相比,1號地、2號地的禹白附產(chǎn)量反而明顯高于單獨種植禹白附的5號地、6號地的產(chǎn)量,是因為禹白附為喜陰植物,提前種植的禹白芷莖葉能有效地為禹白附的生長創(chuàng)造遮陽條件,提高種植產(chǎn)量;同時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氣、水分和熱量等自然資源,發(fā)揮邊際效應和植物間的互利作用,以達到雙豐收的綜合效益,增加收入,實現(xiàn)經(jīng)濟價值的提升。 技術研發(fā)人員:胡宏偉;殷俊;胡瀟涵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河南百緣康藥業(yè)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18.07.03 技術公布日:2018.11.30 |
|
|
來自: 河南豫東中醫(yī)館 > 《用藥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