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是美國致死率排名第三的癌癥。由于化療藥物、轉移灶切除手術的進步,以及靶向于血管生成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通路的單克隆抗體等藥物的發(fā)展,結直腸癌成為了近20年來世界上療效進展最大的腫瘤之一(排名第四)。 2000年之前,基于氟尿嘧啶的療法一直是治療III期(淋巴結陽性)和 IV 期(轉移性)結直腸癌的主導療法。然而在此后的12年中,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不斷涌現,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在此類疾病中表現出色。伊立替康,奧沙利鉑,貝伐單抗,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以及ziv-aflibercept 均可延長 IV 期患者的總生存期。然而僅有奧沙利鉑可用于手術后的輔助療法并使III期患者有生存期受益。許多設計完善,方法得當的研究發(fā)現,手術切除后的III期結腸癌患者人群并不能從伊立替康,貝伐單抗,以及最近的西妥昔單抗治療中得到生存期受益。這強烈預示著對于轉移性腫瘤的治療效果并不等同于輔助治療的效果。因此,對于那些手術切除后,但仍可能有轉移灶存在的III期結直腸癌患者而言,需要選擇附加的有效的輔助療法,這面臨著重重困難。 2009年,Chan等人報道了結直腸癌患者診斷后有規(guī)律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減少21%的總死亡率以及29%的結直腸癌特異性死亡率,該項前瞻性研究納入了1239例診斷為I, II, 或III 期結直腸癌的患者。亞組分析顯示阿司匹林對總死亡率和結直腸癌特異性死亡率的減少僅僅發(fā)生于原發(fā)腫瘤過表達前列腺素-過氧化物合酶2(PTGS2, 此前稱為環(huán)加氧酶2)的患者人群中,PTGS2是一種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的限速酶。近來,這些富有爭議的發(fā)現被荷蘭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分析所證實并拓展,該研究納入了4481例診斷為結直腸癌的患者,觀察到與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持續(xù)服用或診斷后開始服用者的總死亡率下降了23%,與前文所述相似。 一項來自于英國的meta分析研究豐富了目前我們對阿司匹林抗癌效果的理解,該項研究納入了17285例患者,包括5項評估日常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事件的隨機研究。他們發(fā)現阿司匹林減少了35%的致命性腺癌風險以及31%的轉移性腺癌風險,并減少了當前和隨訪期中74%的轉移風險。因此,相當有說服力的流行病學證據顯示,使用阿司匹林可減少結直腸癌的進展和復發(fā)。 | 
|  | 
來自: 中醫(yī)養(yǎng)生wxl > 《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