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下經鼻切除垂體腺瘤手術的一種罕見并發(fā)癥是顱內假性動脈瘤(pseudoaneurysm)的形成,其發(fā)生率為0%~1.2%。假性動脈瘤破裂引發(fā)蛛網膜下腔出血、鼻出血或頸動脈海綿竇瘺,可導致患者永久性神經功能缺失或死亡。最近,日本福岡大學Chikushi醫(yī)院神經外科的Yusuke Morinaga等在2018年12月的《World Neurosurgery》在線首次報道1例在內鏡下經鼻蝶切除垂體腺瘤手術(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TSS)后發(fā)生后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假性動脈瘤,采取支架輔助栓塞治療獲得成功的病例。 ——摘自文章章節(jié)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Ref: Morinaga Y,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8 Dec 21. pii: S1878-8750(18)32870-5. doi: 10.1016/j.wneu.2018.12.047.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內鏡下經鼻切除垂體腺瘤手術的一種罕見并發(fā)癥是顱內假性動脈瘤(pseudoaneurysm)的形成,其發(fā)生率為0%~1.2%。假性動脈瘤破裂引發(fā)蛛網膜下腔出血、鼻出血或頸動脈海綿竇瘺,可導致患者永久性神經功能缺失或死亡。最近,日本福岡大學Chikushi醫(yī)院神經外科的Yusuke Morinaga等在2018年12月的《World Neurosurgery》在線首次報道1例在內鏡下經鼻蝶切除垂體腺瘤手術(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TSS)后發(fā)生后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假性動脈瘤,采取支架輔助栓塞治療獲得成功的病例。 研究結果 68歲男性患者,5年前因垂體腺瘤行內鏡下經蝶竇手術治療,此次需要再住院手術。既往有嚴重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需激素替代治療,以及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便秘、青光眼和高尿酸血癥等病史。在再次內鏡下經鼻蝶手術時損傷左側后交通動脈(PCoA),術中使用止血劑和纖維蛋白膠壓迫止血。術后即刻觀察到局部SAH。7天后患者突然出現(xiàn)意識和呼吸障礙;頭顱CT檢查發(fā)現(xiàn)SAH增多,以及急性梗阻性腦積水。在急診全麻下行雙側腦室外引流術,隨即DSA造影顯示左側PCoA假性動脈瘤,進行彈簧圈栓塞治療。術后6周,再置入LVIS Jr.支架。術后6個月隨訪時未發(fā)現(xiàn)動脈瘤復發(fā)(圖1)。 圖1. A.術前MRI增強成像提示鞍內強化的垂體腺瘤,侵犯左側海綿竇;B.術前MRI增強成像顯示后交通動脈(PCoA)與腺瘤的左后上方相鄰(黃色箭頭);C.eTSS手術期間分離腺瘤的左后上方時,發(fā)生動脈性出血(圖左)。使用止血劑和纖維蛋白膠壓迫止血(圖右);D.eTSS術后立即進行頭顱CT檢查,可見腦干前方和左側外側裂局部SAH;E.術后第6天MRI增強成像提示左側PCoA假性動脈瘤(黃色箭頭);F.術后第7天急診頭顱CT示SAH增加和急性腦積水;G.術后第7天DSA證實左側PCoA假性動脈瘤;H.對假性動脈瘤進行彈簧圈栓塞,瘤頸部有殘留;I.術后第5周DSA示殘留的PCoA假性動脈瘤(左);置入2.5×17mm的“LVIS Jr”支架(右,黃色箭頭);J.6個月后DSA未見動脈瘤復發(fā)。 結論 作者最后指出,在eTSS手術前需要使用導航或CTA等影像學檢查腫瘤與相鄰血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腫瘤與血管粘連時,手術中損傷血管的風險很高,因此做好急診血管內治療的準備很有必要。由于假性動脈瘤沒有真正的血管壁,所以只使用彈簧圈栓塞容易復發(fā);必須二期置入覆蓋率高的LVIS支架。 附屬第二醫(yī)院 終審 陳銜城 教授 《神外資訊》主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
|
|
來自: 生物_醫(yī)藥_科研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