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是現(xiàn)行教育體系授予學生的最高一級學位。博士學位的歷史其實早已有幾個世紀,不過新中國自主培養(yǎng)的首批博士,直到1983年才出爐。 1983年5月27日,中國自主培養(yǎng)的第一批博士的學位授予儀式在北京舉行,共有18人獲得博士學位。這“十八羅漢”,共來自五所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前身)有6人,分別是馮玉琳、黃朝商、馬中騏、謝惠民、徐文耀和徐功巧(新中國第一位女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是6位,分別是趙林城、蘇淳、單墫、李尚志、范洪義和白志東。
除了中科院系的兩所大學外,還有復旦大學4人、華東師范大學1人和山東大學1人。什么叫老牌名校?這些就是!其實,這18人剛開始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會拿到博士學位的,因為1978年進行的研究生招生根本沒有區(qū)分碩士和博士學位。畢竟,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學位制呢。
直到1981年學位制正式實施后,國家才開始從這一萬余名的“78級研究生”中遴選博士學位獲得者。這18人中,山東大學的于秀源博士有些特殊。由于他成績優(yōu)異,1980年就提前研究生畢業(yè)了。雖然他的畢業(yè)論文被著名數(shù)學家王元院士評為:“能夠達到博士水平”,但那時候連學位制都沒有,他自然不能獲得博士學位了。
在學位制出臺后,山大就提出,希望讓于秀源成為首批博士。有著兩位頂尖數(shù)學家的評價,他也沒有進行論文答辯,就被正式授予博士學位,成為“十八羅漢”中的一員。 那時候的博士是真材實料的,博士點更是真材實料的。1981年,學位委員會首次評議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為了保證質(zhì)量,通過率僅有三分之一。甚至不少名牌大學都被得了零蛋。 學位證不是發(fā)出去越多越好,希望每所大學能夠按照要求嚴格開展培養(yǎng)工作,不管是大專生,還是本科生、研究生,都應該以真才實干為第一要求,讓質(zhì)量現(xiàn)行! 作者:知新行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