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群里的一位寶媽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在群里咨詢說,從寶寶出生之后,她就辭職全職在家?guī)Ш⒆樱F(xiàn)在寶寶已經2歲了,她也萌生了重回職場的想法。 她發(fā)現(xiàn)自己家附近就有一家幼兒園開設了小小班,設施非常好,她非常心動,想把孩子送進去,求大家給點建議。 一下子,好幾個有經驗的寶媽跳出來,積極幫助她,大家先是讓這位媽媽把孩子的情況具體說說。 她滔滔不絕地開說了,孩子在家不太說話,主要靠比劃。不過她覺得問題不大,老師應該也能看懂。吃飯是她追著喂的,午睡時間也不固定,比較隨意,總的來說,一句話,孩子在家的吃喝拉撒需要寶媽時時關注。 漸漸地,群里沒了聲響。 這位寶媽繼續(xù)問:“你們說,我家寶寶現(xiàn)在入園合適嗎?” 這讓我想起來,前一段時間有個新聞。 在蕪湖,一名2歲半的女寶入園才3個月,父母就接到了“勸退”通知。為啥呢?原來,這個小朋友從入園后就先后與10名同學發(fā)生沖突,還真是個性子很烈的小女孩。 小朋友的媽媽覺得有沖突很正常啊,老師做好監(jiān)管就可以了。最后兩方僵持,園方只好讓孩子退學。 孩子到了2歲之后,已經可以做到很穩(wěn)地跑跳了,能與人簡短的交流,于是我們就認為是時候可以脫手了。 可是脫手后,孩子并不能很好地適應。 其實,類似的這種新聞屢屢見報。2歲送孩子入園,孩子無法適應,這應該怪誰呢? 為什么要送孩子去上幼兒園? 有很多寶媽覺得,孩子上幼兒園就是在里面待一天而已,什么都不學。 再加上不久前,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幼兒園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導致我們會理所當然地把幼兒園與看護機構劃上等號。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孩子到了幼兒園后,每時每刻都在學習。 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他出人意料的回答說:“是在幼兒園。” 記者被他的回答驚呆了:“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 他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strong> 可見,在幼兒園,雖然沒有學習深度知識類的課程,但是一日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在學習,都是在培養(yǎng)著孩子的興趣、習慣以及良好的性格。 除此之外,幼兒園也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社交氛圍,教會他們怎樣建立友誼,教會他們在沒有老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獨立解決和小伙伴之間的沖突。 所以說,小朋友們在幼兒園里,每天要學的事情真是方方面面,十分不容易?。?/p> 入園不可過早 為什么3歲成為分水嶺? 對于幼兒園的定義,國家是這樣給出的:對3周歲以上的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 所以,3歲成了很多孩子上學的分水嶺,是否有充足的科學根據呢? 3歲開始萌發(fā)社會化關系的意識 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也是親子依戀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兒童3歲前仍然處于親子依戀期。 3歲以內的小孩子是沒有社交概念的,他們只會把其他小朋友當成是一個大的玩具。3歲開始才漸漸萌發(fā)社會化關系的意識,有與同伴交往的意愿。 2~3歲入園將面臨兩個棘手問題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fā)展的八個階段中,2-4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 2歲時由于自我意識的逐漸萌芽,會出現(xiàn)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我們俗稱“Terrible Two”。 如果孩子剛好在2~3歲這個階段入園,那就要面臨處理“叛逆期親子關系”和“入園分離焦慮”兩個棘手問題的局面。 越小的孩子分離焦慮越強 說到分離焦慮,年齡越小的孩子與父母的分離焦慮越強。小朋友面對突然的變化,以及新的生活規(guī)則,脫離了父母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 分離焦慮使孩子從身體上來說,抵抗力下降更加容易生病。從心理上來說,會讓孩子患得患失。
大部分孩子在3歲左右熟練表達自己 3歲前,許多寶寶表達仍較多使用“聯(lián)合注意”,也就是通過用手指東西的方法來吸引旁邊大人的注意,和表達自己的需求。眼神、手勢、身體動作。 這樣的寶寶,在同其他寶寶共處時,經常會因為無法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急之下出現(xiàn)攻擊其他小朋友的行為。 所以,從兒童發(fā)展角度來看,正常來說,3歲才是孩子做好充足準備的年齡。家長不要因為一己之見過早送孩子入園,成為阻礙孩子長期發(fā)展的絆腳石。
當然,單純以年齡作為分水嶺也是不恰當的,每個寶寶在發(fā)育上的個體差異很大。 還記得《媽媽是超人第二季》中,馬雅舒的女兒雖然是滿3歲入園的,但由于完全沒有自理能力,自己穿衣、上廁所、吃飯這幾樣統(tǒng)統(tǒng)都不會,而且也無法和小朋友交流,同樣收到了退園的建議。 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寶寶的自身條件做出綜合的評判??偟膩碚f,寶寶能用語言表達需求,具備良好的自理能力,以及萌發(fā)出結交小伙伴的意識,這樣的孩子才算具備比較充足的入園條件。 ![]() 至少提前半年做好入園準備 為了讓孩子盡快的融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上幼兒園之前,我們不但要準備各類物品,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提前做相應的準備。 成功的從家庭過渡到幼兒園,需要在孩子得到安全感的前提下,給予充裕的時間準備。專家建議,至少提前半年著手準備。 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閨密的女兒明年9月份要入園了,對于女兒的入園過渡她非常重視,她早早地就咨詢好了幼兒園的一日作息時間,在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女兒每天按照這個時間來安排作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讓女兒自己進餐,也慢慢開始訓練孩子上廁所、自主入睡、穿衣服等各種生活自理能力。 最近,她還向我推薦博伊厄的《愛上幼兒園》繪本,說是生動描繪了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可以結交很多小伙伴,她女兒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去幼兒園了。
鼓勵孩子敢于表達自己 我有一位閨蜜,她女兒在幼兒園不敢大聲回答問題,不敢主動提出跟小朋友玩,甚至老師不高興的時候都不敢提出上廁所。 可把她愁壞了,后來經過幾番思考,媽媽問女兒覺得動畫片里誰最勇敢,女兒說是超級飛俠,于是她就買了一個超級飛俠的卡通圖案縫在了孩子的褲子上,并告訴寶貝,如果你覺得沒有勇氣說出你心里特別想說的話,就摸摸超級飛俠,她就會把勇氣傳遞給你,你就變勇敢了。
結果她女兒真的邁出了第一步,并開心的告訴了媽媽。 平時也不要忘記,當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家長及時滿足并給予些口頭上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在入園后,孩子才能勇敢地表達自己。 再好的幼兒園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 即便成功入園后,我們也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在孩子行為習慣中的重要性。 俗話說,再好的名校也不如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教育是滲透力最強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課堂。 我做父母的,拼盡全力也要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幼兒園,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卻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們常說,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一段漸行漸遠的關系。可是只有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以及無微不至的關愛,孩子才能獨擋一面,勇敢面對未來。 終有一天,我們可以放心的看他們飛遠,擁抱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