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節(jié),怎么過?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講真,雖然身在21世紀,但論會玩兒,古人們甩咱好幾條街。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可以說是古代元宵節(jié)不可或缺的儀式。 正月十五鬧元宵,在古代,在整個黃歷新年是“除夕”至“正月十五”,這16天里一家人都會聚首一堂,離鄉(xiāng)別井的家人都要回鄉(xiāng)、回家度歲和團聚。 傳說元宵節(jié)起源于上古民間的火把節(jié),那時候的人們過元宵想要賞燈,只能用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的在田頭跳舞。 
 到了漢代皇帝也開始過元宵,在這一天夜晚皇帝會命令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到唐朝時國力富,元宵賞燈因此十分興盛,無論京城或鄉(xiāng)鎮(zhèn),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十分繁華熱鬧。 唐朝蘇味道的詩作《正月十五夜》這樣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星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strong> 據(jù)說唐睿宗時元宵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唐朝的“元宵”夜除了萬千彩燈互相輝映之外,百姓還流行吃“面蠶”就是用綠豆粉做成像蠶繭一樣圓圓的白色粉團,然后下湯煮熟,即后來所稱的“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變成了最熱鬧的全民狂歡,也是未婚男女相識、相交的日子,年輕男女如果碰到自己心儀的人,便藉著元宵節(jié)晚飯后相約出來見面談心事。 歐陽修在詞《生查子元夕》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strong> 元代時大部分中原的節(jié)日都被取消,元宵也不例外,直至明代再將元宵節(jié)的習俗繼往開來。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載了元宵做法,就是用糯米粉做皮,里面放入甜甜的餡料,包成好像一粒核桃的大小,然后加水滾熟即成。 明末,百姓又興起了元宵“走橋”,即走過一道道的橋梁,或是在橋梁上來回走動,“走橋”又稱為“走太平橋”,寓意走過“太平橋”就會驅(qū)走百病。 “姐妹元宵結伴游,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span>那個時候還有百病上城頭的習俗。《錦城竹枝詞》有云:“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cè)±巍F续P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墻高。”寫的便是當時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墻的樂事。 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甚至加入了戲曲,燈會更加精致奇幻,那個時候的元宵燈會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了,稱為“上燈”,就是掛燈籠、燈飾。 正月十四為“試燈”,就是燃點燈籠、燈飾,看看效果如何。到了正月十五就是“正燈”,全民賞燈、猜燈謎的大日子。正月十八“落燈”,將燈籠、燈飾拆除下來,表示元宵正式結束。 南京的“秦淮燈會”就是從那時盛起的,除了承傳前人的習俗之外,還有比賽“天燈”和“水上放燈”等活動,可算盛極一時。 “天燈”就是利用油燈上火的熱力,把紙紥的燈籠飄上天空去,“水上放燈”就是把點亮了油燈的紙船,船紥得像燈的款式一樣,放到河流中,讓點亮了油燈的紙船隨水流飄浮。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過元宵節(jié)還有法定節(jié)假日。 ① 節(jié)日確立之初的漢代,小休一天 ②唐朝,休三天。長安城里燈火璀璨,摩肩接踵 ③宋朝,休五天。夜市遇上五天假期的元宵節(jié),花燈遍布,晝夜不息 ④明朝,足足十天。夜市三更剛關門,五更又開張,場面繁華! 文:無錫漫生活 編輯:小慢 
 | 
|  | 
來自: 無奈靜思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