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新起用了分封制,將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明朝歷代皇帝也各自分封兒子為藩王,而且這些藩王都可以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到了明末藩王越來越多。而且藩王不能領兵,不能從政,也不能科舉,但是卻擁有者無數(shù)的金銀財寶、房屋莊田,在太平歲月里他們可以過著富可敵國、奢靡無度的日子。但到了明朝末年,這一切都被打破了。 明朝末年,西北農(nóng)民起義四起,很快波及到中原等地,而且關外的清朝也時常入關侵擾明朝,導致崇禎皇帝兩線作戰(zhàn),左右為難,再加上崇禎皇帝為人剛愎自用、用人猜疑,又不敢承擔責任,所以整個明朝北方亂成一團,李自成和張獻忠從農(nóng)民軍中脫穎而出,各自帶領一支軍隊流動作戰(zhàn),攻打各地的大城市。 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形勢圖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被逼上吊。而張獻忠也在明朝的南方攻城拔寨,這一年張獻忠在湖南攻城拔寨,連續(xù)攻克岳州、長沙等地,率部逼近衡陽,而衡陽是明朝藩王桂王的封地。第一代桂王朱常瀛是萬歷皇帝的第七子,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的親叔叔。雖然衡州的官兵們拼命抵抗,卻依然不能抵擋張獻忠部的攻擊,衡陽失守,在城池失守之前,朱常瀛帶著兩個兒子和全家向南方逃亡。最終,朱常瀛在廣西梧州安頓了下來。 張獻忠 就在桂王朱常瀛倉皇逃命的時候,明朝的形勢發(fā)生了巨變。崇禎皇帝死后,明朝陪都南京的政府開始起用,在南京政府最高長官、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主持之下,明朝朝廷開始物色皇位繼承人。由于崇禎皇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或死或失蹤,而且崇禎皇帝父親明光宗這一支也無后人,于是只能從萬歷皇帝的子孫中選取繼承人。 當時萬歷皇帝尚在人世的后代有福王(萬歷的孫子朱由崧)、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按照長幼有序,應當是福王朱由崧繼承皇位,而且朱由崧是崇禎皇帝的同輩,繼承皇位的話會比其他幾位叔叔輩王爺更順理成章。但是卻有人不同意,這些人就是東林黨,他們不同意是因為他們與老福王朱常洵有過節(jié),當年朱常洵和明光宗爭立太子之位,東林黨人堅決反對立福王為太子,時隔多年,東林黨人不希望這個老對手的兒子登上皇位,以免自己被清算。 萬歷皇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