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印機(offset printing press)是平版印刷機的一種,印刷時印刷圖文從印版先印到橡皮滾筒上,然后再由橡皮滾筒轉印到紙張上。膠印機根據(jù)一次走紙完成的印刷色數(shù)可以分為單色、雙色、四色及多色印刷機,根據(jù)承印的最大紙張幅面可以分為小膠印機、六開、四開、對開及全張紙印刷機,此外還有一次走紙可以同時完成兩面印刷的雙面印刷機。單張紙膠印機是平版印刷機,用于印刷高檔次商業(yè)印刷品、包裝印刷品,是現(xiàn)代紙張印刷的主流。計算機在膠印中的應用及膠片輸出機的問世,大大提高了膠印機的工作效率。 誕生1904年,德國的卡斯帕·赫爾曼先生正在嘗試對石版印刷技術進行改進,試圖通過無數(shù)次實驗找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而美國人艾拉·華盛頓·魯貝先生則是偶然間介入這一研究工作的。在一次印刷工作中,艾拉·華盛頓·魯貝注意到有一張紙在印刷過程中沒有按正常路線行進,他試著在這張紙的正背面都印上圖案,圖像先從印版?zhèn)鞯綁河L筒的橡皮布上,再印到紙上。意外的情景出現(xiàn)了:這種間接壓印方式產生出了更高印刷質量的產品,充滿彈性的橡皮布表面將油墨更加均勻地傳遞給紙張。由卡斯帕·赫爾曼和艾拉·華盛頓·魯貝同時開發(fā)出的印刷方式誕生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膠印的由來。他們分別設計了單張紙膠印設備,但并沒有立刻商品化。直到1912年,世界上第一臺輪轉膠印設備Universal面世,速度達到 8000印張/小時,膠印機真正為世人認識。 膠印機的成長歷程20世紀50年代,印前技術層出不窮,并快速發(fā)展,照排機的出現(xiàn),首次打破了活字排版540年印刷歷史而出現(xiàn)數(shù)字圖文排版形式,尤其是1954年第二代照排機的出現(xiàn),使排版技術再上一臺階。1956年,預制感光版(PS版)和制版設備的出現(xiàn),使膠印技術如魚得水,同時膠印技術的需要顯著增長。20世紀 50年代,曼羅蘭、高寶、小森、秋山等相繼開發(fā)出自己的雙色和四色膠印設備。 20世紀60年代,印刷過程中的水墨平衡問題成為膠印技術發(fā)展的關鍵。發(fā)明了酒精潤版液,自1960年出現(xiàn)達格倫連續(xù)潤版系統(tǒng)后,膠印開始達到凸版印刷所達到的清晰水平,并與成熟的凸版印刷爭奪市場。 1962年,海德堡在drupa上推出一款由凸版印刷機改造的膠印機KOR,因此而挺進膠印市場, KOR這種小型膠印設備,以及 A.B.Dick350和360系列小膠印的出現(xiàn),吸引了大量膠印機用戶,并以小型印刷企業(yè)居多,從而帶動膠印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fā)展。在這一階段各膠印機生產商都不斷推出新型膠印機,1965年,高寶在單張紙膠印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的突破,生產出世界第一臺機組式及雙倍徑壓印和傳紙滾筒印刷機,這種設計自從被采用,直到今天仍是單張紙印刷機的主流形式。 雖然這時膠印工藝還沒有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采用,但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意識到這是一種質量更好、更加精確的印刷方式。 20世紀70年代,商業(yè)印刷開始大力發(fā)展,印前技術(彩色印前系統(tǒng))向自動高端分色技術和整版排版設計系統(tǒng)發(fā)展,逐步告別照相分色法和手工分色法,使彩色圖像更易傳輸且實現(xiàn)“所見即所得”。盡管彩色印前系統(tǒng)的價格昂貴,不能在印刷廠廣泛使用,但已能斷定它是膠印印前技術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當時施樂推出的靜電印刷在某種意義上也將膠印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靜電印刷的方便、快捷特別適合短版印刷的需求,迫使印刷機生產商們必須緊跟市場需求,著眼于提高設備的印刷速度和自動化程度。因而這一時期推出的膠印機中機組式印刷機、按鍵式控制和機械式自動供墨系統(tǒng)都成為標準配置,而且印刷速度也得以提升。 此時,各種膠印新秀不斷出現(xiàn),1971年,秋山獨創(chuàng)設計開發(fā)了3倍徑壓印滾筒與時速為10000張的四開四色機Hi- Ace426;1972年,曼羅蘭生產出首臺模塊化印刷機——Rondoset膠印機和首臺擁有水墨補償控制系統(tǒng)的ROLAND 800單張紙膠印機,其印刷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0000張,并推出當時歐洲最大的轉輪印刷機COLORMAN;1974年,海德堡推出新生代印刷機的第一個機型——速霸72V 四色膠印機;1974年,高寶(普拉內塔)推出了世界第一臺擁有八個機組的單張紙膠印機。 膠印機的快速發(fā)展20 世紀80年代中期,印刷廠已經開始利用計算機控制印刷流程,這個時代的膠印機大都實現(xiàn)了傳墨、潤版、調整套準和閱讀印版自動化等,簡化了操作并提高了印刷效率。計算機在膠印中的應用及膠片輸出機的問世,大大提高了膠印機工作效率。80年代推出的膠印機中很多都帶油墨遙控系統(tǒng)、由電腦控制的預上墨系統(tǒng)、潤濕單元控制、無酒精潤版、色彩控制系統(tǒng)、翻轉裝置等,代表機型有海德堡GTO52、秋山HA1P40、Hi-Ace432和Bestech32、小森麗色龍 L40等為例。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高寶生產出世界第一臺印刷速度達15000張/小時的對開單張膠印機利必達104。 進入20世紀90年代,直接制版系統(tǒng)(CTP)的誕生對膠印技術來說是最重要的貢獻,使膠印機的工作效率和應用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膠印機自動化程度更高,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也更加廣泛。這個時期的亮點要數(shù)在Print 91芝加哥印刷展上Presstek和海德堡聯(lián)合推出的世界上第一臺在機直接制版印刷機——GTO-DI,代表了短版膠印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IPEX 98上,海德堡速霸SM 74 DI直接成像膠印機首度展出便轟動全球。今天看來這些配置已不再新鮮,但在當時它可以與激光打印機媲美,滿足按需彩色印刷需求,以至在drupa 2000上,眾多的印刷機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DI解決方案。1997年,高寶推出的世界上首臺完全采用無軸技術的商業(yè)輪轉膠印機——Compacta 215也是輪轉膠印機發(fā)展的重要突破,之后無軸技術在輪轉膠印機中廣泛應用。海德堡 CP窗——世界上第一個全數(shù)字化的印刷控制系統(tǒng),也在drupa1990上與用戶見面。 這一階段各大廠商推出的膠印機產品更加成熟完善,開始向多色組、多功能方向發(fā)展,使多色組雙面印刷、連線上光和干燥不再流于夢想。曼羅蘭推出印刷速度達到15000張/小時的中型機 Roland 700和Roland 300及具有創(chuàng)新概念的大幅面單張紙膠印機Roland 900;小森率先于全球開發(fā)出小森全自動換版裝置(Full-APC);海德堡速霸SM74膠印機的全新生產線問鼎四開幅面(52cm×74cm)印刷市場;高寶推出首臺十色(五對五)利必達印刷機;秋山首創(chuàng)設計開發(fā)了滾筒排列獨特的高性能、高效率、高附加值的Jprint型單張紙雙面印刷機;小森開發(fā)了多色雙面膠印機LITHRONE 40SP等。 |
|
|
來自: 昵稱42649352 > 《穿越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