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洋河游客中心 立足于北京的建筑師張軻,最初求學于中國的頂尖學府,清華大學,而后在1998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在清華的學習使得他具備了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而在哈佛的深造則激勵著他不斷質(zhì)疑建筑行業(yè)的本質(zhì)要素,比如'我們?yōu)槭裁唇ㄔ?。張軻在波士頓和紐約工作三年后,于2001年回到北京并創(chuàng)立了他的獨立事務所。 微雜院 微雜院 張軻代表了雄心勃勃的新生代中國建筑師,他們在國外深造多年后,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的建造方式,和西方建筑師對他們本國建筑的態(tài)度。相較于同期的西方先鋒建筑師,這一代中國建筑師遠為務實。那些西方建筑師在歐美完成一些標志性項目后,便前往中國擴張他們既定的愿景,卻忽視了去適應當?shù)匚幕偷赜虻闹匾?。相反,這些中國建筑師從小尺度著手,回避以國外材料和工藝來挑戰(zhàn)當?shù)亟ㄖI(yè)。他們不斷探索著可能性,并樂在其中。在這一過程中,這些青年建筑師發(fā)展出了自己的身份信仰,在今日世界上顯得尤為獨特。我與張軻在其北京辦公室的談話中,他談論了自己的工作以及其他中國建筑師的設計成果,并思考了他們的快速成功與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標準營造新辦公室 標準營造新辦公室 Vladimir Belogolovsky(下稱VB): 我們先從事務所的名字談起,ZAO/標準營造。能就此說上幾句嗎? 張軻:ZAO可以理解為'張軻的建筑事務所'。另一方面,中文里'zao'的意思是建造,制造,把事物組合在一起。并且也是'標準營造'中的最后一個字,這是'standardarchitecture'的中文翻譯。 VB:還有,standardarchitecture 使用的全部是小寫字母,而且是一個合成詞。 張軻:我們以不同尋常的書寫方式給事務所命名,是想突出我們設計的建筑一點也不標準。我還想強調(diào)的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方式便是我們的標準。對于每個項目,都會重新從最基本的元素開始設計。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標準,沒有固定模式。我們把兩個詞放在一起,于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standardarchitecture。在每個項目的每次嘗試中,我們都懷有雄心,希望自己成為標準,成為自己的標準,如果幸運的話,也希望成為別人的標準。 標準營造新辦公室 VB:我在你的網(wǎng)站上看到這句話,'盡管標準營造的建成作品常常帶有分外刺激的視覺效果,但其中的建筑與景觀總是根植于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并帶有一定的理性思辨'。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每個項目中你都試圖表明一個特定的觀點? 張軻:確實如此。想想看,每年全世界都有成千上百萬的建筑竣工。我們建成的作品僅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份。但我覺得有一點很值得追問:'在我們的時代,建筑的本質(zhì)是什么'?我們提出很多問題,我們嘗試去用我們的建筑來激勵和啟發(fā)人們的思考。 VB:所以你把激勵和啟發(fā)靈感作為事務所的使命,對嗎? 張軻:當然!比如說,我們提出過一個問題,是有關我們對待歷史建筑的態(tài)度的。我們把歷史詮釋成什么?有一點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就是要呈現(xiàn)一個清晰明了的當代化設計方案,同時任何時候這個方案都必須是我們自己的。很多建筑師會模仿他們看到過的設計。但是我們覺得,建筑設計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思考。我們能否探尋我們的根源,并將其與我們的當代文化重新聯(lián)系起來嗎? 標準營造新辦公室 標準營造新辦公室 VB:在你的作品里,我發(fā)現(xiàn)很有魅力的是,其中不僅有與歷史根源的聯(lián)系,也有很顯著的當代性,而且這種當代性是十分積極而非消極的。 張軻:我覺得設計應該是積極的,也可能是引人注目的。但我想問的是——這背后是否有意義?我嘗試進一步加深這種第一印象。我所感興趣的是追求更豐富的感官性。所以我熱衷于突破視覺效果的限制。建筑設計應該是理性的,并且我們應該去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nèi)绾稳セ貞ㄔ斓膱鏊??我們?nèi)绾稳タ创數(shù)氐纳鐓^(qū)與建筑的使用者?在處理歷史建筑時,是否可能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卻又保有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呢?我覺得——這些都是可能的。我們需要歷史,程式,材料和空間的重疊。這能使我們發(fā)現(xiàn)更多新的可能性。這也是建筑設計的內(nèi)涵——發(fā)現(xiàn),重新解讀,并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性。 VB:幾年前,你在柏林Aedes建筑論壇舉辦了名為'營造'的展覽。那次展覽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你為何會選擇一個如此基礎的題目呢? 張軻:我們在那里展出了我們的幾個項目,其中我們將居住和工作模型結(jié)合在一起。我們思考著什么是可能的。我認為每一代新的建筑師都需要回歸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我們?yōu)槭裁礌I造?當然,我們需要住宅,辦公室,文化建筑,基礎設施。但除此之外,如何突顯我們的時代?在追問這些基本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取得不同的結(jié)果,同時豐富建筑設計的內(nèi)涵。包豪斯建筑學派是一次對抗歷史風格的重大變革。而后,建筑師們需要一次徹底的轉(zhuǎn)變,來反映他們在機器科技時代的變革。新的變革在今日會成為可能嗎? 微雜院 微雜院 VB:我記得你曾說過,在哈佛學習期間你最受用的,就是主動質(zhì)疑你接收到的一切事物,并探索自己的方法和解決方案。你能談談這點嗎? 張軻:我想說的是,在潛意識中要時刻思考我們所做的事,以及它是否與我們的時代相關。先前我們學到的是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但現(xiàn)在我更感興趣的是當代正在發(fā)生的事。在進入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前,我在清華學習了8年。那個時候的信息交流很少,老師總教導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沒有質(zhì)疑的余地,我們不得不相信我們的教授。 哈佛則不同。盡管我們也需要相信很多定理,但我們知道相信這些定理的原因。而對我現(xiàn)在在哈佛的學生,我會告訴他們不要輕易接受任何事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質(zhì)疑一切事物,并發(fā)展出自己的觀點。
西藏娘歐碼頭
西藏娘歐碼頭 VB:大概在你剛剛成立事務所時,你說過,'當我回國時,我十分叛逆,并且覺得那時的建筑師普遍缺乏使命感,我很熱衷于展示自己成功完成的優(yōu)秀項目,那時我非常自我,拒絕模仿歐洲,美國,或者日本的建筑風格。我想創(chuàng)造中國原創(chuàng)的風格'。能談談你在建筑設計上的使命嗎? 張軻:我真的說過'中國原創(chuàng)的風格'嗎?我覺得我不會使用'風格'一詞,因為風格在某種意義上是固有的。我也許會用“特征”一詞。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很多談論建筑設計的方式,但我的方式是做一個項目來展示能夠做成什么。我們在清華受到的教育有一點值得稱道,便是老師教導我們,在談論之前先動手做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通過動手來證明對錯,而不是靠說。但確實,在我剛回國時我很叛逆。我懷揣著很多的憤怒。我因國內(nèi)建筑文化的膚淺而憤怒。太多抄襲和模仿的設計在時下泛濫,然而原創(chuàng)和歷史性層面上的內(nèi)涵卻被整個抹去。我想尋找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如何去表達我的想法?如何去保護已被抹去的事物?建筑設計是一種掙扎。但在掙扎中,我覺得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微胡同
微胡同 VB:你真的認為你能通過多年的努力來建立自我嗎?你不覺得大多數(shù)建筑師都是在他們的第一個項目找到自己的道路,而后一次次回歸原點,在此過程中可能是不斷發(fā)展或者改善?但建筑師都是在第一個項目的成功中發(fā)跡的,不是嗎? 張軻:當然是。你可以馬上確定自己的方向。你可以在最開始時就選擇自己的關注點。但沒有什么事是容易做到,且能預料的。并且在中國,一切都在快速發(fā)生變化。 VB:你是否在意自己的建筑被認為是具有地域性的? 張軻:嗯,很明顯是的。像 Kenneth Frampton 和 Alexander Tzonis 這樣的歷史學家會說,批判性地域主義不是一種風格,也不是一種個人風格。我相信能作為鄉(xiāng)土實踐的建筑。我相信能反映其地域的建筑。
微胡同 VB: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云亭出乎很多人意料?,F(xiàn)在的中國正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建筑。然而其他國家討論和猜測,中國只是在建造。坦率地說,這件作品可能缺乏冒險精神,但比起那些建成作品很不得其所的明星建筑師所帶來的項目,它顯得十分切題并且引人注目。 張軻:但是,很多中國建筑師的作品正變得很趕時髦,我們開始把識別什么是鄉(xiāng)土性,并且如何清晰地表現(xiàn)鄉(xiāng)土性當作一件好玩的事。
尼洋河游客中心 VB:當今有很多人關注歷史連續(xù)性,但是如何看待代際連續(xù)性呢?這種屬性建立在基于哲學探究和建筑作為自發(fā)項目的想法所取得的成果。像彼得·埃森曼這樣的建筑師,以及其他一些知識分子已隨過去的時代遠去,他們變得無關緊要了。建筑設計正在被草率的簡化,它幾乎只是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東西——以石頭,磚塊,木材之類的材料去建造。然而材料只是建筑設計的一個方面,它背后的含義又是什么呢? 張軻:我不得不贊同你。當今的一些建筑師在工作上很優(yōu)秀,背后卻缺乏理性的嚴謹。
諾華上海園區(qū)5號樓 VB:你認為你能繼續(xù)在形式上重塑自我嗎? 張軻:我會一直嘗試。我并不承認某些事物已經(jīng)解決或者固定下來了。我感到某些新事物仍在涌現(xiàn),并將改變我的工作。這便是我的立足點。
諾華上海園區(qū)5號樓 VB:你曾說過你的使命不單單是美化空間。那么你怎么看待你的使命呢? 張軻:凡建筑都有其精神力量。無論尺度大小,沒有人能否認這一點。創(chuàng)造有強大精神力的建筑是可能的,它們能傳遞一種特殊的能量。這便是建筑的本質(zhì)。這點也將傳承給未來的很多代建筑師。建筑之美在于它能感動很多人。 VB:你會用哪個單詞來描述你的建筑? 張軻:精神性。我能做到嗎?我會努力去設計微妙而感性,并能激發(fā)多種解讀的空間。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碼頭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碼頭 VLADIMIR BELOGOLOVSKY 是立足紐約的非盈利組織'策展人計劃'的創(chuàng)始人,曾就讀于紐約Cooper Union建筑系,出版過9部著作,包括《紐約:建筑指南》,《與名人時代的建筑師對話》,和《蘇維?,F(xiàn)代主義:1955-1985》。曾策劃過大量展覽:Harry Seider(自2012年起),Emilio Ambasz (2017-18), Sergei Tchoban (自2016年起)作品世界巡展,哥倫比亞:變化(美國站,2013-15),第11屆維納斯建筑雙年展俄羅斯展亭象棋賽(2008)。Belogolovsky也是德國建筑期刊《SPEECH》的美國駐地記者。2018年,他擔任北京清華大學的訪問學者。他曾在超過30個國家的大學和博物館舉辦過講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