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8發(fā)行 全套2枚(連票) 發(fā)行量1079.98萬套 (2-1)T 1.20元 館藏文物—尊(1079.98萬枚) (2-2)T 3.00元 館藏文物—鼎(1079.98萬枚) 郵票規(guī)格:38×50毫米 齒孔度數(shù):13×13.5度 整張規(guī)格: 205×180毫米 版別:膠雕 整張枚數(shù):12枚(4×3,二圖雙連印,6套) 責任編輯:干止戈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雕刻者:鄭可新、馬榮(票中票雕刻者:孔紹惠、唐霖坤) 設計者:李昕、李群 印制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2003年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的基礎上組建成立,是以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49年10月1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9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國家博物館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shù)量達120萬件,硬件設施和功能為世界一流,是以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2012年7月8日,為紀念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中國郵政發(fā)行了《國家博物館》特種郵票,全套2枚。 (2-1)為“館藏文物—尊”。畫面主圖為1964年發(fā)行的特63 (8-5)四羊方尊郵票,下面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標識,背景為四羊方尊上的紋飾。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2-2)為“館藏文物—鼎”。畫面主圖為1964年發(fā)行的特63 (8-8) 后母戊鼎郵票,下面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標識,背景為后母戊鼎上的紋飾。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2011年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因器腹部內壁鑄有銘文“后母戊”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后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云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該鼎形制巨大,造型莊嚴雄偉。后母戊鼎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份量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此一件。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本套郵票采用票中票和連票形式,是第一套按照原票票幅尺寸大小不變地“搬進”票中票的郵票;也是第一套以“館藏文物”形式表現(xiàn)博物館主題的郵票。畫面完美體現(xiàn)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悠久的歷史和館藏的豐厚。郵票兩邊齒孔中間一個為橢圓形齒孔。 版票采用小版張形式,12枚6套郵票按(4×3,二圖雙連印)居中偏右排列;左上角為直排“國家博物館”文字;左側為綠色條紋,邊飾為國家博物館各種館藏文物的紋路圖;郵票左右下角為直排“河南省郵電印刷廠”廠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