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言姐在這里一直陪著你 文 | 小狼女 來源 | 易簡讀書 
 年前開選題會,大家說起了自己面試的故事。 招聘會混亂,面試官奇葩,試題雷人,都是回憶。 但這些,比不過阿雅的故事: “ 剛畢業(yè),我用了6個月的時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工作。跑了50多家公司,全部以失敗告終。每場面試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原因就是因為內(nèi)向。 有個面試官,拿著一份性格測評,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沒問,直接回了句:內(nèi)向的人我們不考慮。” 眼中的阿雅,確實不喜歡去熱鬧的地方,不愛扎堆聊八卦,但工作上細心負責,上下意見傳達到位,溝通能力很強。 還記得,有次大型活動策劃,阿雅剛來公司不久,一切都不太了解。但就在大家一窩蜂的討論中,阿雅突然提出了非常獨特的創(chuàng)意。 那場活動客戶轉化率極高,阿雅提前轉正,并成了團隊里的創(chuàng)意高手。 現(xiàn)在的阿雅,已經(jīng)在廣州購下了兩套房子,成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當年拒絕她的面試官,永遠不知道自己錯過的,是怎樣一個人才。 一個資深HR說過,“性格和溝通能力并無絕對關系?!?/p> “性格是天生的,溝通是技能層面的問題。我自己就是一個性格非常內(nèi)向的人,很多人質疑過我的溝通能力。隨著工作經(jīng)驗的增加,我發(fā)現(xiàn)內(nèi)向的人也雖然話不多,但可以一語道中要命點。” 但生活中難以避免會出現(xiàn)偏見和歧視,性格歧視算是普遍存在又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一種。 今年春節(jié),有個阿姨領著八九歲的兒子來拜年。 那孩子剛見面,就跟我說:“姐姐好。” 聲音有點小,那阿姨說,“叫姐姐了嗎 ?總是這樣不叫人,扭扭捏捏,長大后別人不喜歡你這樣的?!?/p> 她又轉頭跟我說,“這孩子就是太內(nèi)向了,不知道怎么辦?” 我?guī)退忉尅?/p> 他媽媽又開始指責他性格內(nèi)向,平時說話聲音小。 那孩子哇哇大哭。 我有個小堂妹,剛上高中,平時成績不錯。 周末女孩們喜歡逛街,男孩們喜歡約球。她性格內(nèi)向,平日也很安靜,更喜歡一個人到圖書館看書。 今年春節(jié),到他們家拜年。她一個人在房間里,和大家打了招呼后就靜靜的坐著。 她媽媽性子直,跟親戚們說, “我這孩子性格內(nèi)向,這么大還不懂點禮貌。” 堂妹一下子漲紅了臉,眼淚嘩啦直流。親戚們一臉愕然,包括她媽媽。 后來堂妹問我,“姐,我性格內(nèi)向就是錯的嗎?”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做過一個實驗,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給他們不同的刺激,比如彩色氣球,有酒精的棉簽。 最后發(fā)現(xiàn),30%的嬰兒反應強烈,30%的嬰兒安靜,40%處于中間狀態(tài)。 他們推測,反應強烈的嬰兒內(nèi)心敏感,長大后會傾向內(nèi)向,而安靜的嬰兒“低敏感”,長大后會比較外向。 那些孩子長大成人后,這些推測都得到了驗證。 性格內(nèi)向還是外向,從出生那天就注定了。兩者之間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左右之別。 我身邊不乏性格內(nèi)向的朋友。 一個70后工程師,平日里悶頭做事,很少說話。有次年會喝醉了,他說, 
 一個當會計的朋友,初次見面說話特別不利索,聊熟了才知道她的故事: 
 一個剛上大一的師妹,聊過自己的疑惑: “每次回家我媽總要抓著我談心,來來去去都是那句,你總守在電腦前工作不行,要主動交際,要活潑。 其實每次我都很崩潰,我就內(nèi)向啊,我內(nèi)向有錯嗎?我工作中穩(wěn)重可靠,該交流的一句話沒少說,好學溫和誠懇耐心這些優(yōu)點都有,怎么就不如別人了?” 見過太多被強行糾正性格的人,他們承受著壓力,慢慢丟失了自己。 周國平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某些場合,不是我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別人覺得我乏味。但我不愿意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有趣。如果把這樣的性格當成病去矯正,就好像一個偶爾犯夢游癥的人,本來他的病可以自愈,但你叫醒他,后果就很嚴重。” TED 演講有場分享叫《內(nèi)向性格的力量》。 Susan Cain在演講上分享了這么一個故事: 九歲參加一個夏令營,輔導員讓她們集合起來喊口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夏令營精神傳遞到每個人身上。 她覺得很奇怪,因為想象中的夏令營畫面,幾個孩子在叢林中一起看書。 Susan第一次拿出她的書時,一個冷酷的女孩說:你為什么要那么安靜? 第二次拿出書時,老師重復說“露營精神”,言下之意是說,大家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一些。 Suan說,在那之后她就把書放在床底下,直到回家。對此她很愧疚,就好像是書本在呼喚我,而我卻放棄了它們。 可見,讓一個本就喜歡安靜的人強行去湊熱鬧,內(nèi)心就得不到舒然。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內(nèi)向型性格在刻意改變時產(chǎn)生的焦慮感。 Susan說,自從那次夏令營后,她覺得人好像就應該喧鬧,人就應該外向,這樣才是好的。 這種思想伴隨著她成長,對她的影響是 —— 她成為了一名律師,而非從小到大渴望想成為的作家。 如果Susan在正確的引導下,按照內(nèi)心想法,成為一名作家,是否會給這個社會回饋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沒人知道答案,但站在TED演講臺上的Susan,念著自己準備的文稿,比當律師更有味道。 鄰居家的孩子叫嘟嘟,平日不愛說話,每次去他家,總看到他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折騰手里的魔方。 他媽媽覺得,男孩子就應該調(diào)皮折騰些,像嘟嘟這樣,太奇怪了。 他媽媽老抱怨,“嘟嘟性格太內(nèi)向,不知道怎么改變他?我希望他外向些。不希望他長大后和我一樣不善言辭,容易吃虧。” 為了讓嘟嘟多見世面,媽媽帶著他去參加一些活動和比賽。 結果,嘟嘟在省級魔方大賽,獲得一等獎。 有位大賽評審說,這個孩子性格偏向安靜,沉得下心,在這方面有天賦,一定得好好培養(yǎng)。 嘟嘟媽媽驚訝地說,“原來孩子性格內(nèi)向,并不是什么壞事,我不應該改變他?!?/p> 有項心理學研究表明, 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通常是擅長變換思維的人,而這種人往往也是極為內(nèi)向的人。 愛因斯坦說:我單槍匹馬,不成群也不結隊,因為我知道,要達到既定的目標,就必須一個人思考和指揮。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他工作的惠普公司的小辦公室里發(fā)明了第一臺蘋果電腦,他說,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從小太內(nèi)向老呆在家里,他永遠不會成為那個領域的頭號專家。 李健的音樂里藏著一份安靜的力量。他就是典型的內(nèi)向型人格,有自己的茶室,喜歡獨處,可人家一樣幽默,一樣在創(chuàng)作上天賦異稟。 內(nèi)向性格的人,讓這個世界多了一份溫柔和安靜的力量。 所有人都愛熱鬧,那這個世界或許不會有愛因斯坦,不會有蘋果科技,更會少了些有味道的音樂。 很多人估計都有這樣的心理路程: 小時候串門,家庭聚會,爸爸媽媽總會拉著你去訪問那些陌生的親戚們,你總會有點不好意思。 你很尷尬,父母也很尷尬,然后打圓場說,“這孩子太內(nèi)向,不聽話?!?/p> 別人孩子一起玩,你在干自己的事,爸媽讓你過去和他們玩一起,你不愿意。父母就會有這樣的聲音:“你這么內(nèi)向,以后會吃虧的?!?/strong> 在大家的核心認知里,尤其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能言善道,會唱會跳。 比如我的侄子性格鬧騰的要命,把家里的東西全部翻出來,但在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眼里,就覺得,男孩子嘛,鬧騰些才好。 其實這些話背后,或多或少都帶著點性格歧視。 這個世界存在外向但不善溝通的人,比如那種話特別多,每句都招人煩;也存在內(nèi)向但善于溝通的人,比如平時話不多,每句話都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研究,得出一個結論: “內(nèi)向型性格的領導者管人,傾向于讓有主見的人去自由發(fā)揮。外向領導者,容易對自己的主意非常興奮,其他人的想法難以被采納?!?/p> 因此,從來沒有“外向的人更改吃香”的通行證,也沒有“內(nèi)向的人混不開”的魔咒。 內(nèi)向的人習慣以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愿這個世界也溫柔待他。 作者:小狼女,易簡讀書編輯,被名字耽誤的潛力股,愛闖蕩的壞小孩,有限的時光里狼性成長。關注易簡讀書(ID:yijiandushu),用閱讀對抗無趣。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