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史詩電影之父英國電影導演大衛(wèi).里恩執(zhí)導的史詩電影三部曲(《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yī)生》)的第二部。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xié)會1999挑選出1894-1997年最佳攝影第一名。 2004年英國電影雜志《TOTAL FILM》評選了“50部最偉大的史詩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排名第一。 就是這樣一部幾乎可以《賓虛》齊名的偉大史詩電影,在國內卻觀者了了———三個半小時的片長和對劇中阿拉伯世界的相對陌生感讓很多影迷朋友們對此片敬而遠之或觀影中途放棄。 其實對此片的人物、歷史背景稍作了解可能有助于對電影的欣賞。 勞倫斯在去麥地那會見費薩爾王子的途中,他的向導被費薩爾王子的部下阿里槍殺。勞倫斯歷經艱辛到達費薩爾處,費薩爾繞開艾倫比采納了勞倫斯的意見,由勞倫斯和阿里帶領50人從陸路奇襲土耳其控制的港口城市亞喀巴,然后攻占最終目標——大馬士革。勞倫斯則在行進途中以金錢誘惑另一個強大的哈維塔特部族首領奧達聯(lián)合進攻亞喀巴,土耳其人背后受襲無力抵抗,亞喀巴被攻破。 接下來展開對大馬士革發(fā)動的進攻,已經融入阿拉伯部落文化情結中的勞倫斯與阿里率領阿拉伯軍隊一鼓作氣,居然搶在英國軍隊之前前攻陷大馬士革。戰(zhàn)斗結束了,管理城市的工作卻陷入困境,阿拉伯人和英國政府都想管轄大馬士革這個戰(zhàn)略城市,于是分岐產生了。英國拒絕了阿拉伯人的獨立請求,勞倫斯夾在其間十分難受,同時他傾向阿拉伯部落的政治傾向,因而也不再受到英國政府器重。他選擇了退出,轉而到其它地方帶領阿拉伯人開展他帶有個人主義的游擊戰(zhàn)。其間,他被土耳其人俘獲,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獲得釋放后,他的嗜殺欲望取代了他追求理想與勝利的榮譽感,自大取代了勇氣......。 戰(zhàn)后他回到了英國,由于他過去的經歷及鮮明固執(zhí)的個性,政府沒有再給他更好的機會,其后十幾年他郁悶地在鄉(xiāng)間渡過。三十年代中期,希特勒法西斯勢力崛起,英國政府期望利用希特勒個人欣賞勞倫斯,而打算派勞倫斯去德國接觸希特勒,便于獲取信息,于是給勞倫斯發(fā)出邀請電報,勞倫斯騎著摩托車到鎮(zhèn)上回電報,由于摩托車速太快,為躲避路上兩個騎車兒童而摔倒,不幸身亡。 首先,就勞倫斯個人性格來說,往好里說叫執(zhí)著,往粗糙里說叫“軸”。但是恰恰是他的這種性格,他才被英國政府看中,因為政府在疆局無法打開時,就需要一個“奇子”去破局,被政治腐濁壞了,過于圓滑的人不行,就是他這種心懷夢想的浪漫主義戰(zhàn)土或許可以收奇效。 其次,他的原則性極強,這樣的品性支持他在特殊條件和環(huán)境下,能夠作出關鍵性的決策和選擇,這一點在當時阿拉伯混亂的亂局中能產生奇效。 另外,他的個人人格修養(yǎng)及紳士風范也對于他溶入阿拉伯部落、與他們結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起到了關鍵作用,他通過個人行為獲得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信任和敬仰。 生前,勞倫斯為了阿拉伯國家爭取獨立,游說于英國內閣,在各個委員會上為阿拉伯爭取權益。他也代表阿拉伯人民出席了1919年的巴黎和會,但是英國政府只在乎它在中東的利益,根本不理會阿拉伯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勞倫斯憤而退出巴黎和會。 由于他在一戰(zhàn)中的英勇作為,政府授予他“特殊貢獻”勛章。但他拒絕接受英王喬治五世要親手給他佩戴的大英帝國騎士爵位,因為他稱自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他的葬禮上,前來哀悼的溫斯頓·丘吉爾說:“在我眼中,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其他地方,我都找不到能和他相提并論的人。我擔心,不管我們多么需要,像他這樣的人都永遠不會再有了”。 他是一個英雄,但也是一個悲情英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