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體上來說,西方人的樣貌棱角分明,尤其是面部的幾個器官,比如鼻子,嘴巴,眼睛,等等。中國人的看起來就比較地模糊一些,不但無“局部突出”的趨勢,彼此之間的界限也不是很清晰。
大多數(shù)人將這種差別歸因于人種,也有道理。但“相由心生”,這種結(jié)果其實也是長期以來歷史文化傳承的必然。
十幾年前,丁遠峙寫過一本叫做《方與圓》的書,主要觀點是做人應(yīng)該像古代的銅錢一樣:外圓內(nèi)方。也就是主張為人本質(zhì)上要方正,正直,而言行上要圓融,圓通。這本書盛極一時,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論述“方圓智慧”的書,林林總總,基本上都可以歸入“成功學”的范疇。很可惜的是,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處理好方與圓的關(guān)系的人并不多,一般情況下是“抑方展圓”或干脆“舍方求圓”,最后變得相當“圓滑世故”,直至“滑不溜手”的程度。
究其原因,這與歪曲的價值體系的影響不無關(guān)系。目前,不論哪行哪業(yè),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是:“好人”不多,“老好人”不少。不把法律、規(guī)章和制度當回事,動輒拿原則做交易,能通融就通融,能過關(guān)就過關(guān),能閉一只眼就閉一只眼,以不惹事為目的,以不惹人為準則,眼里沒有大局,心中只有小利。為人處世上粘粘糊糊,吹吹拍拍,表面功夫做到家,深層問題不接觸,搞赤裸裸的庸俗關(guān)系學??蛇@種人在許多地方往往很“吃得開”,很受歡迎,在職場和交際場上左右逢源,八面玲瓏。這種人其實有極大的欺騙性和危害性,似溫水煮青蛙,侵蝕著單位與集體的利益,腐蝕著社會風氣,但由于有相當深的群眾基礎(chǔ)和輿論氛圍,反而不易察覺。
說到底,這就是把自己磨圓了,成為了鵝卵石的標志。這也是一些地區(qū)和單位充斥委靡之氣、缺乏朝陽之氣,人才罕見、庸才當?shù)赖母础R坏┐蟛糠秩硕紱]有了棱角,減少了正常的摩擦,彼此之間就像抹了潤滑油,好像是和諧了,團結(jié)了??墒?,在社會轉(zhuǎn)型期,在需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的時代,誰也不去碰難題,責任面前繞著走,又怎么會有進步呢?作為個人,又怎么可能有發(fā)展呢?
著名的漫畫家丁聰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思想前衛(wèi),佳篇迭出。有人評價他為“千年一出的天才”,而丁聰則認為自己是“有天趣”。所謂的“天趣”,就是他年近九旬還自稱“小丁”,待人接物率真坦直,毫無心機。
這種在很多人眼中“不夠成熟”的例子還真不少,比如說當代著名的畫家韓美林,已故的著名翻譯家傅雷,詩人聞一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梁漱溟等等。古代的典型例子是大文豪蘇東坡。他們忠實于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不媚俗,不妥協(xié),棱角分明,雖屢遭責難而矢志不移,保持了獨立的人格,并以非凡的成就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當然,更多的人選擇了曲意迎合,信奉起了“難得糊涂”,雖然不至于噤若寒蟬,卻也在關(guān)鍵的時候三緘其口,明哲保身。輕一點是怕別人說自己不夠成熟,不會“做人”,于是努力遮遮掩掩,藏藏掖掖,把本來光明耀眼的棱角磨來磨去,最終不留一點痕跡。為了適應(yīng)共必一,完全丟失了個性。如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那就是再也難以找到靈感,煥發(fā)激情,最終迷失了方向,于是,一幕幕方仲永“泯然眾人”的悲劇一再上演。
或許,世界就是這么殘酷:放棄了個人的追求,就意味著向低位看齊;沒有了獨立的人格與思想,便成為一種并無多少價值的仿品或者膺品。
有棱角,容易刺痛別人,但棱角磨圓了,人便平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