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wǎng)友一: 這是事實。 我第一次去我老公(上海本地人)的小姨家,就非常吃驚為什么一個87年的孩子,居然上的是中專。這個名詞仿佛是在我的父母輩比較流行的學歷,這以后怎么辦? 然后小姨就跟我解釋了,上海的中專并沒有大家想得那么差,反而有不少對口的工作安排,比如表弟讀的中專,之后就可以進入水利部門,雖然一開始是做最基層的測量工作,但工資也不見得低,而且參加工作早,工齡長,也穩(wěn)定。對于他這樣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的孩子來說,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在上海,50%的比例在中考時被刷下,去各種中專、職校,或各某出路。所以上海的教育競爭也是非常極其特別的激烈。這也就不難想象,為什么上海的父母要從幼兒園就開始雞血了。 網(wǎng)友二: 上海50%學生上不了高中,是事實。我家孩子初中入學那年,學校上一屆初中畢業(yè)生全部考進了高中,校長在新生家長會上大肆宣傳,說這是奇跡。我當時就想作為市里排名前五的初中,全部考上高中有啥了不起呢?后來了解到,上海教育局有規(guī)定,中考按成績排名錄取前60%進普高,后40%進職校。算上一些去國外讀高中的,各種原因不上高中的,總體50%的學生上不了高中的說法還是比較可信的。 順便說說外地人普遍眼紅的上海高考錄取率。2018年上海公布的985錄取率6%,211大概15% (包括985)。如果把沒有機會上高中的職校學生算進來,2018年上海是9萬畢業(yè)生,5萬人參加高考,985錄取率3.3%,211錄取率8%。這個錄取率在全國排名中游。所以外地朋友不要想當然的認為上海學生受到了政策傾斜。真正享受了高招政策傾斜的是北京,天津,福建,東北,以及五大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上海學生和蘇浙皖兩湖一樣的苦逼。上海學生完全是靠自身實力在高考中殺出來的比較高的錄取率。 網(wǎng)友三: 不夸張的 我11年參加了上海中考,那個時候我考了我們學校54名(我們學校初三一共120多人),然后我連我們區(qū)(徐匯)最差的公辦高中都沒考進,只進了個民辦。(這里說一下,上海中考一般以本區(qū)學生考本區(qū)學校為主,考外區(qū)學校是有名額限制的。我們初中算是一般的公辦初中,除了名額分配以外很難有學生能裸考進四校這種水平的高中,不過徐匯區(qū)教育質(zhì)量在上海最好,一般來講徐匯區(qū)好一點的公辦普高就比得上別區(qū)比較一般的區(qū)重點了) 順便講下高考,我14年參加上海高考,上海那年5.2w人參加考試,最后一本錄取1w,二本錄取1w8,本科率超過一半。那年是總分600,一本線421分,考國內(nèi)前幾的學校要考500以上才行。 網(wǎng)友四: 以前一個同事,江西的,有一次聊到高考。他是接近600分,考了普通二本,我是五百多985。他就一個勁的說上海高考簡單,上海人幸福。冊那,上海高考總分600分加綜合30,江西750分總分,怎么解釋都不懂。上海普通小學,最后可以到985的也就一兩個,不是其他省的阿貓阿狗來上海,誰都可以985的。我承認高考,河南這類地區(qū)是比較悲催,但和天津,浙江江蘇等省,好不了多少。二本錄取的優(yōu)勢是比較明顯,一本以上還是挺難的。 網(wǎng)友五: 上海初中畢業(yè)生的總數(shù)確實大概是高中招生人數(shù)的兩倍,但是,不要忽略了上海的人口結(jié)構問題。 上海2400萬常住人口中,1100萬為非滬籍,而且這部分人口老齡化比例遠遠低于滬籍人口,非滬籍人口中的入學適齡兒童比例甚至高于滬籍人口。因為我國義務教育法強制規(guī)定,任何一個省市都必須為居住在當?shù)氐乃泻⒆悠占傲x務教育,所以,在上海初中畢業(yè)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外地的孩子。這也是上海有些學校被稱為菜場小學菜場初中的來歷。 但是,高中不屬于義務教育(教育部長說未來會把高中也納入義務教育,變成12年,但暫時還不會變),也就是說這部分外地孩子讀完初中以后自動失去了讀高中的資格,必須離開上海回原籍繼續(xù)讀書。 其實,從有資格讀上海高中的初中畢業(yè)生總數(shù)來看,升學率是遠遠超過50%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