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不少書,但是大多數(shù)都是名不副實,宣傳的很好,但是里面的內(nèi)容其實很一般,因而我曾經(jīng)一度非常郁悶,因為讀這樣的書很浪費時間,又學不到東西,還會讓我對閱讀產(chǎn)生一種厭倦感。 但是當我拿起《異類》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先前的郁悶之情一掃而空。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于成功的認知。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一個人的成功,肯定是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人生的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小學的時候,我就從課文中學過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身邊成績好的同學也無一不是癡迷于學習的。 但是《異類》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它告訴我們影響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不僅僅只是勤奮。 1. 出生月份 出生月份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功,你相信么? 加拿大冰球頂級職業(yè)青年隊的隊員大部分生于年初,比如一年的前四個月。很少隊員出生于一年的后面幾個月。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加拿大冰球隊按年齡分組所依據(jù)的分界線是1月1日,即從1月1日到當年12月31日之間出生的球員將會被分在同一組。也就是說一個1月1日出生的選手,是在跟許多年紀比他小的隊友爭奪晉級——在青春期到來之前,由于有將近12個月的年齡差距,球員之間在生理成熟度上將會表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一年中生于年初的選手由于比其他選手年長幾個月,生理發(fā)育更為成熟,在球場的表現(xiàn)會更好,更容易被教練選中。 看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小學時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是在班里年齡偏大的。小學時,有幾個同學比班上的其他同齡人大一歲,他們的成績每次都遙遙領先,尤其是數(shù)學成績,也沒看他們有多認真讀書,但是成績就是很好。 在小學,同一個班級里,年齡或者月份偏大的學生智力發(fā)育更好一些,理解能力也更好,所以導致他們的成績也會更好一點。 所以,如果你小學時候的成績不是很理想,這不怪你,要怪你父母,因為他們沒把你生在一年中的頭幾個月。 2. 出生年份 比爾蓋茨出生于1955年;史蒂夫 喬布斯出生于1955年;埃里克 施密斯出生于1955年;比爾 喬伊1954年;保羅 艾倫1953年;史蒂夫 鮑爾默1956年出生。 他們的成功并不僅僅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是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促成的結果。 1975年1月是個人電腦時代的黎明,誰能在那個時候占據(jù)最有利的位置,誰就能享受到黎明的第一線曙光。那么誰是幸運兒呢? 如果1975年的時候,你還在上高中,那么對不起,你如果想盡早進入計算機行業(yè),已經(jīng)晚了。如果1975年,你已經(jīng)畢業(yè)并且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了,那么也對不起,你也不太可能去研究個人計算機。如果1975年的時候,你正好20歲到21歲,那么恭喜你,你是最有可能享受到個人計算機時代紅利那那一波人,而那波人正好出生于1954年至1955年。 現(xiàn)在你知道硅谷的這些傳奇人物為什么都出生于1954年或者1955年了吧? 3. 10000小時定律 任何一個領域的世界級水平都需要至少10000小時的訓練。作曲家、籃球運動員、作家、滑冰運動員、鋼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盜……無論你是什么,10000小時這個神奇數(shù)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當然,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能從等量的訓練中獲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任何一位世界級的專家在其專業(yè)領域中的訓練時長少于這個數(shù)字。人的大腦好像必須花費那么長的時間消化理解,才能達到極其精通的水平。 4. 非凡的際遇 但是一個普通人,如果要達到10000小時的訓練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有時候,即便你想訓練,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比如,我想練習鋼琴,如果我自己沒有鋼琴的話,是很難達到10000小時的訓練的。 這時候,機遇就特別重要了。換句話說,不僅僅是勤奮,而是非凡的機遇成就了10000小時。 比如甲殼蟲樂隊,當他們還是支高中搖滾樂隊時,他們因機緣巧合獲得了一次去漢堡演出的機會。到了漢堡,他們必須每天演足8個小時,而且必須尋求新的演出技巧,不然觀眾早膩了。而在美國,他們只需要演出1個小時,而且翻來覆去演最拿手的幾首就行了。從1960年到1962年,甲殼蟲先后五次到訪漢堡,現(xiàn)場演出場次達到1200場。正是在漢堡的超量訓練才使得甲殼蟲樂隊脫穎而出。 再如比爾蓋茨。他的第一個機遇是七年級的時候從公立學校轉入西雅圖湖濱學校,在那里他得以接觸分時系統(tǒng)學習編程。他的第二個機遇是家長會基金足夠支付學校的電腦費用。他的第三個機遇是學校經(jīng)費用完以后,一位同學家長開的公司(C-Cubed)免費為蓋茨所在學校提供上機時間。他的第四個機遇是恰巧找到ISI公司,該公司正好需要人員編寫工資管理軟件。他的第五個機遇是他的家正好離華盛頓大學不遠,蓋茨得以每天去華盛頓大學上網(wǎng)。他的第六個機遇是進入TRW公司學習編程并得到高人指點。 所有的這些機遇都給了蓋茨更多的練習時間。當他大學二年級從哈佛輟學自己開公司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間斷地學習了7年的編程,這在當時放眼世界都不會超過50個有他這樣經(jīng)歷的人。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們的出色不是因為他們非凡的才能,而是因為他們非凡的際遇。 5.情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一個人的智商越高,則工資越高,也越容易取得成功。事實真的如此么? 《異類》中提到,智商有門檻效應,如果一個人的智商達到120以上,此時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優(yōu)勢。 這就像籃球運動員,身高1.88米當然要優(yōu)于身高1.85的運動員,身高1.91米優(yōu)于1.88米。但是身高超過某一高度后,身高的作用就沒這么大了。一個2.03米的球員并一定會優(yōu)于1.98米的球員(邁克爾 喬丹就是1.98米)。運動員只需要身高超過職業(yè)隊的身高門檻就可以了。同理,智力也是如此,智力門檻同樣存在。 當你的智商越過門檻以后,情商就閑的格外重要了:知道該向什么人說什么話,該在什么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死锼雇懈?蘭根擁有超凡的智商。普通人的智商是100,愛因斯坦的是150,而蘭根的智商達到了195. 但是由于不會跟學校,跟教授溝通,最終導致輟學在家,最終一生碌碌無為,對這個世界沒有產(chǎn)生任何重要影響。 6. 文化傳承 中文的數(shù)字優(yōu)勢使得中國人的數(shù)學更好。 中文的數(shù)字系統(tǒng)非常簡潔。大多數(shù)數(shù)字在25毫秒內(nèi)即可讀出,如4和7. 而英文的4和7讀音則更長,大概需要33毫秒。 此外,中文的數(shù)字邏輯系統(tǒng)異常清晰,如11就是10加上1;12就是10加上2;24就是20加上4等;而英文數(shù)字的邏輯系統(tǒng)則差很多,如14,15,16寫成fourteen,fifteen,sixteen,這很容易讓人推測11,12,13應該寫成oneteen,twoteen,threeteen,但事實上,卻應該寫成eleven,twelve,fifteen。 這種語言結構的差異,使得亞洲兒童學習數(shù)學要比美國兒童快。 中國人的稻田文化使得他們更加勤奮,這使得他們的成績更好。 中國的農(nóng)民們每年需要工作3000小時,且經(jīng)常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稻田里耕種除草。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亞洲人視努力工作為美德。在西方各大高校,最后離開圖書館的往往都是亞洲學生。這個品質(zhì)使得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好。 總結: 生物學家討論生物體時常常涉及“生態(tài)學”:森林里最高的橡樹之所以長得最高,不僅因為有一顆最優(yōu)質(zhì)的種子,還因為它在成長過程沒有被其他大樹擋住陽光,它生長的土壤深厚肥沃,它在還是幼苗的時候沒碰上兔子啃樹皮,它長成以后也沒被砍伐。人們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優(yōu)質(zhì)的種子,但很少想到成材還必須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足夠的運氣躲過兔子和伐木工人,等等因素。 研究一個人的成功生態(tài)學也是如此,要考慮到他身邊的種種因素,要全面地看問題。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可能是出生月份占了便宜,可能是正好生在那個年代,也可能受到某種文化的影響,所以成功人士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年月,也無法選擇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苦練好自己的技能,當機遇來臨的時候,當仁不讓地把握住機遇,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異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