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桂理中丸,溫中散寒,祛濕定痛。用于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腹痛泄瀉,手足厥冷,胃寒嘔吐,寒濕疝氣,婦女血寒,行經(jīng)腹痛。 我們來看下組方: 人參、肉桂、附子(制)、干姜、白術(shù)(炒)、甘草 參桂理中丸是一個很年輕的方劑,成方于清末,是火神派開山祖師:鄭欽安的第一要方。在這里我們簡單介紹下這個火神派。 “火神派”是清末在四川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醫(yī)學流派,創(chuàng)始人鄭壽全,字欽安(1804一1901),人稱“姜附先生”。中醫(yī)最核心的理論是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陽氣,促進萬物生長,是壽命之根本。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講明人之壽夭與陽氣相關,陽氣足則長壽,陽氣損則夭折?;鹕衽擅撎ビ趥?,開山祖師鄭欽安認為:其陰陽兩綱中,重點在于陽氣,認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敝沃稣骊?,內(nèi)外兩邪皆能滅,是不治邪而實治邪也”。中醫(yī)治病,重在求因治本,火神派扶陽理論正是強調(diào)此方面,扶陽補陽,糾正身體陰陽偏差,達到“陰平陽秘”狀態(tài)。 從成方緣由來看,參桂理中丸適用于陽氣不足且伴有脾胃虛寒者。相應癥狀有:痛經(jīng),胃寒,嘔吐,疝氣,脾虛,泄瀉,寒濕,泄瀉,寒氣,困脾,腹瀉等。 和其他成方一樣,很多朋友反應過使用幾天后效果減弱,或者消失,甚至發(fā)冷,那么是何原因呢?我們來簡單看下幾種不適用的情況: 氣滯氣虛 氣滯與氣虛的人都會有怕冷的表現(xiàn),人體的陽氣具有溫煦肢體的作用,在不足的情況下,溫煦失司,就會造成畏寒肢冷的表現(xiàn),但氣滯氣虛不代理已經(jīng)形成陽虛。 寒飲 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其為病也,或兩脅脹滿,或心胸煩悶,或眼暗口干,或嘔逆短氣,諸候非一,故云諸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其中性質(zhì)屬寒的叫做寒飲。此一種也非陽虛。 陽郁 陽氣不足,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自己是陽虛,但是其實有很多人看似陽虛,實則是陽郁,陽郁則主要是由于肝氣郁結(jié)導致的,內(nèi)有邪氣阻礙,導致陽氣不能正常輸布,四肢陽氣不足,這個時候就出現(xiàn)四肢冰冷,但是內(nèi)部卻又比較熱。 陰陽俱虛 這個就不用分析了,需要雙調(diào),而非單一升陽。 身體諸多表癥皆發(fā)于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郁結(jié),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濕熱郁結(jié)等五臟相關癥狀,調(diào)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亂投醫(yī)一股腦的出現(xiàn)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單一調(diào)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diào),方可事半功倍。 |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