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問題也就只能給各種想象力豐富的人發(fā)揮一下罷了,但永遠不會有準確答案,因為“不周山”之謎是永遠都無法解開的。 首先:神話成分決定謎底無法解開——不周山的神話成分是實實在在的,既然有神話成分,那要揭開神話背后的神秘面紗,就必須神話故事本身并不太離譜,有邏輯可循。又或者是能夠有實物可以對照摸索去解剖神話。 比如“后羿射日”,就是一個非?!安幌裆裨挼纳裨挕?,神話講得很清楚,是因為十個太陽太過炎熱,曬死了莊稼,危害人們生活,于是神箭手后羿射掉其中9個,剩下1個。 這神話明擺著就是講帝堯命令后羿帶領人們學會避暑和看天生產(chǎn)——通過現(xiàn)在陶寺遺址出土的天文觀象臺,這一傳說背后的真實故事浮出水面。 ?內(nèi)在合理邏輯+考古實證都有了。 其次:語言系統(tǒng)元素——《山海經(jīng)》的語言系統(tǒng)幾乎可以肯定是早于夏商周,甚至可能早于堯舜禹時代。 《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三首國,在其東,其為人一身三首?!?br> 《山海經(jīng)》里面的這些“恐怖”記載,被太多人望文生義亂解讀而造成了誤解,其實其本意只是指那個人頭很大,一個頭當別人三個頭大。 「三」、「七」、「五」、「九」在上古時代都具有“無限大”的意思。 有人對《山海經(jīng)》數(shù)詞與形容詞做過統(tǒng)計研究,明確的發(fā)現(xiàn):《山海經(jīng)》沒有規(guī)范化的數(shù)詞也沒有規(guī)范化的形容詞。說道形容詞,下舉一例子: 《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啗之”。 這意思是說這人頭大,或者是像老虎一樣看起來兇猛猙獰,又或者是臉上紋了花紋。 至于“鳥足”就更有意思,《山海經(jīng)》里的所有形容詞,90%都會帶上“鳥”,出現(xiàn)的“鳥”也超過100種,故《山海經(jīng)》又被稱為“鳥書”。 史載: “我祖少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了,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 鳩氏,司馬也; 鳩氏,司空也;爽鳥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者也,五雉為五正?!保ā蹲髠鳌罚?/p> ?這說明,把人叫做鳥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甲骨文里就把“雉”當成神鳥,殷商人都不敢正眼看它,它叫了一聲就把殷商人嚇個半死(武丁祭祀時遇鳥叫,以為不祥)。 也所以,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山海經(jīng)》的語言系統(tǒng)非常古老,盡管不排除傳世本經(jīng)過后人多次補輯,但是它依然保留了大量與夏商周,甚至是我們的傳世文字不搭調(diào)的語言系統(tǒng)。 所以,我們?nèi)匀恢荒茏匪葑羁赡艿脑玻?/p>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山海經(jīng)· 西山經(jīng)》:“又西北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 ?《山海經(jīng)》的記載是不周山的最早出處。 按照這個最早的記載,不周山的位置無法確定因為“西北?!敝馓?,青海湖是西北海,西藏的各種大湖也是西北海。 “大荒”指的范圍就更大,是沙漠?還是無人區(qū)? 但是“大荒”又似乎不是指沙漠: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p> 不周山是有豐富植被的——那這范圍就大了。 再來看帶有神話色彩的不周山: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br> 共工撞的不周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下面這個典故: 《國語.楚語下》: “昭王問于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月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jié)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zhì)、禋潔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yè),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zhì)。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中華文明一直以來就是和天地溝通的信仰傳統(tǒng),其中“通天”是最神圣的——相信天地間有一根“柱子”連接著。 “絕地天通”的典故,講的就是以顓頊為代表的炎黃與東夷一系(太昊),和蚩尤(九黎)為首的一派代表,曾經(jīng)爭奪過“與天對話”的權利。 如此一來,則不周山又的確又有可能就是炎黃與蚩尤互相爭奪的那根“柱子”。 如果是這樣,那這個“不周山”就是完全虛構的。 因此,說不周山的具體要素已經(jīng)無法確認,是確確實實的事實。 如果你認為它應該是一座地理上存在的山,那就多了去了,帕米爾高原、西伯利亞、青海、西藏,都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