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母三遷:孟子幼時愛好模仿。鄰居屠宰、喪葬之事他都學做。為此,孟母一再遷居,最后在一學堂旁定居,自此孟子專心讀書。日后終于成為大儒,做了孔子的繼承人。 五子登科:后晉燕山地區(qū)竇禹鈞在教子上有好方法,教育五兒學有所成,揚名天下。 黃香溫席:這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黃香,漢代人,幼年知孝,夏日睡前扇涼父母枕席,冬天以身溫熱父母被褥,日后成為兒童的學習榜樣。 孔融讓梨:孔子后代,四歲時就知道謙讓,與兄長分梨時,撿最小的。并表示:“我是小弟,應要小的,諸兄年長,應要大的?!笨兹诤髞硪云返聝?yōu)而任北海太守。 三才:天才、地才、人才。為“三才”。 三光:日光、月光、星光。為“三光”。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封建時代三種主要的道德關系。 四時:春、夏、秋、冬,四個時令。 四方: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五行:金、木、水、火、土。即五種常見的物質,古代認為這是構成萬物的元素。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古代含義廣泛的道德觀念。 六谷:水稻、高粱、豆類、麥子、黍類、粟類。六種糧谷。 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六種牲畜。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共七種情緒。 八音:蘆笙、土塤、鼓類、木魚、石磬、鐘鈴、琴瑟、簫管。共有八種樂音。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自上而下稱為九族。 十義: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亦稱五倫,古代倫理要求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統(tǒng)稱十義。 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稱四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和門人記錄的孔子的教導言論。 《孟子》:儒家經(jīng)典,宣傳以仁義治天下,是為王道,反對以暴力治天下,是為霸道。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中庸》:儒家經(jīng)典,中是不偏不倚,庸是永遠不變。作者孔汲,又名子思,孔子之孫。 《大學》:儒家經(jīng)典,內容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洞髮W》一書作者曾子。 《孝經(jīng)》:為孔門后人所著,論述封建孝道,宣傳宗法思想。 《六經(jīng)》:為《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和《樂經(jīng)》。因《樂經(jīng)》已失傳,后改稱五經(jīng)。 《易經(jīng)》:《易經(jīng)》原有三種,《連山易》《歸藏易》兩種已失傳,只有《周易》流傳,為周文王、周公旦和孔子著。 《書經(jīng)》:又稱《尚書》,篇名有:典、謨、訓、誥、誓、命。是奴隸社會典章文獻的匯編。 《周禮》:是記載先秦職官與典章制度的書。六部官職為: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 《禮記》:漢代名儒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刪定《禮記》,將周代貴族禮儀的言論編寫成書,稱為《禮記》。 《詩經(jīng)》:《詩經(jīng)》有四種體裁,即:國風、大雅、小雅和頌,風主要是民歌、雅是貴族的詩歌、頌是朝廷典禮的頌歌。 《春秋》:是孔子著的魯國史書,書中文字簡短,內容寓意褒貶、區(qū)別善惡?!豆颉?、《左氏》、《穀梁》,均為解釋補充《春秋》的書。 子書:有《荀子》荀卿著、《法言》、《太玄》揚雄著、《中說》王通著、《道德經(jīng)》老聃(老子一名李耳)著、《莊子》莊周著。統(tǒng)稱“五子”。 三皇:伏羲、神農(nóng)、黃帝。號稱三皇。 二帝:唐堯、虞舜。號稱二帝。 三王:夏禹、商湯、周文武王。統(tǒng)稱三王。 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戰(zhàn)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 項橐:春秋時人,少年博學,七歲時孔子向其求教,以之為師。 趙普:北宋時做過中書令,并三任宰相之職。 蘇老泉,即蘇洵,二十七歲發(fā)憤讀書,終成大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 梁灝:生于五代時期,八十二歲考中狀元,金殿對策時蓋過群儒。 祖瑩:北齊時人,八歲時能詠詩詞,十二歲出仕為官。 李泌:唐朝人,七歲時能做文章,玄宗面試,人稱奇童。 蔡文姬:名琰,東漢時人,博學多才,能辨琴音。其父蔡邕被捕判處,蔡文姬于琴音中聽出父親死難。 謝道韞:東晉時人,幼時聰敏好學,長于吟詩作對。曾作詠雪詩句,受到時人稱贊。 劉晏:唐朝人,七歲考中神童科,被授予校正文字的正字官。 |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