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反思啟蒙 | 張能為:伽達默爾的“第三次啟蒙” 與當代啟蒙意義之復雜性理解

 kantuoga 2019-02-12

“反思啟蒙” · 接力系列

推薦語


堅持啟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拿破侖曾經(jīng)說,“我怎么說是一回事,但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 話說得有力量,比解釋本身重要得多!力量就是做,做不是解釋,做本身就已經(jīng)是解釋!

——尚杰

        在一個社會科學化的時代,人類要擺脫束縛自己的各種關系,就必須具有一種自由的心靈。擁有自由的心靈,才會確立起真正的自我意識,也才會建構起指導人類實踐活動的生活理論。而人的自由意識問題是與啟蒙相關的,從根本上說,啟蒙就是人的思想解放、人的自由意識強化的過程。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化時代,科學理性和技術統(tǒng)治著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人們依賴于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而生活,科學權威代替了人們自身的實踐判斷。造成人類生活現(xiàn)狀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失去了心靈的自由,荒疏了自己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就是“從生活經(jīng)驗中產(chǎn)生被人認為健全理智的東西”[1]的判斷能力。正因為荒疏了這種判斷力,人們處于隨大流的生活之中,因而無法形成一種能夠使人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真正的理論思考。然而,離開了生活理論的人類生活是難以想象的,失去了生活理論,就失去了對生活的理性思考,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人的自由意識和人的自由。社會生活是要有目標的,政治的熱情著迷于這種目標,而只有理論的熱情才會在制定生活目標的同時能夠游離于這種目標,以致能夠對生活不斷反思,對目標不斷糾正。伽達默爾宣稱,“誰能夠做到同自己保持距離,能看到自己生活圈子的局限性從而向他人開放 ,誰就會不斷地通過現(xiàn)實糾正自己的生活?!盵2]顯然,“能夠做到同自己保持距離”的人,只能是具有自由意識、具有理論生活的人。

                    

啟蒙、啟蒙史與“第三次啟蒙”

  對于什么是啟蒙,康德有過著名的回答。他在刊發(fā)于1784年《柏林月刊》第4卷第481——494頁的《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 》一文中指出,“啟蒙運動就是人類擺脫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jīng)別人的指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矣谡J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箴言?!盵3]康德認為,懶惰與怯弱是人類在認識自然日益深化的情況下仍然愿意停留于不成熟狀態(tài)中的原因,對于啟蒙來說,最為需要和關鍵的就是自由。這種自由就表現(xiàn)和反映在人的理性的公開使用之中,當人們不是按其所服務的職位、職務作理性的私下私用,而是作為一位學者對公眾發(fā)表聲音時,就必須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理性,把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提交出來,交給廣大的公眾予以判斷??朔卸韬颓尤酰杏職夤_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理性,敢于使用自己的理智,這是康德所描述的從不成熟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的關于啟蒙本質和精神的根本性理解。在伽達默爾看來,康德對啟蒙的理解是十分精辟而深刻的?;谕瑯永斫?,伽達默爾對啟蒙的本質作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啟蒙就在于有勇氣具有怪僻的思想——敢于超越一切占統(tǒng)治地位的偏見?!盵4]如同康德所指出的“我們不是處于一個啟蒙了的時代,而是處于一個啟蒙的時代”[5]一樣,伽達默爾以一種敏銳的理論眼光揭示出,康德用啟蒙箴言“敢于使用你的理智”所概括的這種啟蒙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代意義,“它能夠作為對我們的社會理性的號召,使我們從技術迷夢中警醒過來?!盵6] 啟蒙沒有過時,當今的時代,仍需啟蒙精神,我們也還處于一個啟蒙的時代。更進一步說,自由的理性使用離不開啟蒙,啟蒙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它與人類存在同在。

  伽達默爾認為,人類歷史上的啟蒙有三次,第一次啟蒙運動發(fā)生于古希臘,通過這次啟蒙,人類思想從荷馬、赫西的那種古希臘神話的世界圖景中解放出來,轉向了對世界的科學認知。從廣泛的意義上說,“整個大希臘時期的思想家,從畢達哥拉斯直到古希臘文化的科學都是啟蒙史。”[7]從這次啟蒙來看,啟蒙的自由精神本質是在對宗教神話的批判中得到實現(xiàn)的,其表現(xiàn)就是人類思想由宗教神話轉向了科學認知。但是,古代的這次啟蒙最終卻導致了對科學的反對,導致了一種新的宗教——基督教的出現(xiàn),這是因為“當希臘科學擴展的同時,作為理性神學的形而上學也從這種科學中產(chǎn)生出來 ,并在兩千年中一直起著作用——這種啟蒙最終為一種新的宗教、基督教的世界宗教的接受作了準備?!盵8]正是在此發(fā)展下,歐洲進入了以神學世界觀為唯一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中世紀宗教統(tǒng)治時代,上帝意志、《圣經(jīng)》教義乃至教會對《圣經(jīng)》的解釋成了衡量一切的最高權威和最終標準。

  基于對啟蒙性質的理解,出于對中世紀宗教時代的反抗,自近代開始,人類展開了第二次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從廣泛的意義上說,這次啟蒙運動開始于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哥白尼以其“日心說”否定了《圣經(jīng)》中造物主創(chuàng)造世界的觀點,為人類科學地認識世界開辟了道路,也為人類重新確立自己獨立的自由意識奠定了基礎。作為哥白尼的偉大先驅者之一,開普勒的一句座右銘準確地表明了啟蒙運動所具有的道德力量和科學意義。他說:“如果人們想要認識真理,就必須具備一個自由的頭腦?!盵9]也可以說,人們需要啟蒙,因為啟蒙有助于人們擁有一個自由的頭腦,有助于人們獲得關于世界的正確認識。當然,如果從狹義的理解上來說,第二次啟蒙主要是指18世紀末在法國進行的啟蒙運動。其主旨就是通過理論的建設來實現(xiàn)反封建、反神學的任務,其主題就是將一切置于理性的法庭上予以審判以確定其存在或不存在的理由,其表現(xiàn)就是人類思想由宗教教義轉向科學理性。

應該說,同第一次啟蒙一樣,這次啟蒙也是同對宗教的批判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以科學為前提的。但與第一次啟蒙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次啟蒙破除的是宗教神話,樹立的是科學認識(科學思維);第二次啟蒙破除的是宗教教義,樹立的是科學理性(科技理性);第一次啟蒙最終導致的是對科學的反對,而第二次啟蒙則完全造成了對科學(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的依賴;第一次啟蒙帶來的是人的思想的全面解放,是對科學的全面理解,而第二次啟蒙帶來的是將從宗教教義中解放出來的思想重新完全置于科學理性的控制和支配之下,是對科學的片面的理解。

        總之,近代科學概念與希臘科學概念的涵義是不同的,在希臘,科學知識是指人類所有方面的知識,既指理論科學知識、技術科學知識,也指實踐科學知識,但近代科學觀則基本上指的是理論、技術科學知識。同時,科學在古近代啟蒙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古代科學為人類將思想奠基于理性上提供了基礎,而近代科學在將人類思想從宗教中擺脫出來之后,卻又重新將其置于科技理性的控制之下,因而,文化啟蒙的結果是,一方面,啟蒙正式成為一種公開的力量,人們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將一切置于科學理性的基礎上來看待,并為近代科學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但另一方面,近代啟蒙之后的科學理性日漸發(fā)達,高奏凱歌,以致于科學理性又同樣被作為類似于“宗教”的外在于人們行為的東西,它控制、支配著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人類社會重新進入了一個異化的科技迷信、科學神話的時代。

        這是一個消除所有禁忌而“信仰科學的技術時代”[10],是一個建立在近代科學理性基礎上的“科學的組織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學的公眾意識”支配人類生活的時代,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一切自然關系。社會的統(tǒng)治是通過掌握科學的專家團體來進行和完成的,科學技術構成了以全球工業(yè)化為特征的世界經(jīng)濟的支配力量。人類在對科學理性的依賴和由笛卡爾所創(chuàng)立的科學方法論的控制下,荒廢了對人類自己行為進行理性反思的判斷力,“技術的思想開始成為一種普遍的世界因素”[11],社會失去了建立在實踐理性反思基礎上的整體理解和總體目標,這種科技異化中的現(xiàn)代社會陷入了一種深深的虛無主義之中。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單一地建筑在行動和能力的基礎之上。這是一種技術的夢幻和解放的空想,人類自我意識就在這種夢幻和空想中草擬計劃?!盵12]

  正是面對著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人類社會所表現(xiàn)出的尖銳的深層問題和巨大的社會困境,人們不由自主地重新想到了康德對啟蒙的理解,意識到了啟蒙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大意義。在伽達默爾看來,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了一場十分必要、緊迫而又意義深遠的“第三次啟蒙”運動。

  伽達默爾指出,人類的第三次啟蒙就是要從人自己造成的困境中走出來,重新確立起真正的自由的自我意識,發(fā)揮出理性的真正力量,在實踐理性基礎上對人類的實踐行為和生活世界做出理性的反思,樹立起關于人類存在的總體理解,制定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嶄新規(guī)劃。第三次啟蒙的意義就在于使人擺脫科技理性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的自由,促使社會重新步入理性的理想的發(fā)展軌道。在伽達默爾看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不成熟狀況就表現(xiàn)在“當今工業(yè)化社會中極其盲目的對自動化的信仰以及價格對社會的統(tǒng)治……正是沉醉于技術的迷夢和著魔于解放的理想社會(科學化的理想社會——引者)構成了我們時代的偏見?!盵13]而要克服這種技術統(tǒng)治和偏見,消除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的自我異化,就必須進行一次更為深刻的啟蒙,因為“唯有對此進行反思,亦即勇于思維,才能把我們解放出來。”[14]

  

“又是科學預告了啟蒙”, 作為一種共同意識,新啟蒙遭致的異議與困難

        在現(xiàn)代社會,能做的理想變成了必須做的強迫,技術的迷夢攫住了我們,科學解放的理想社會漸漸地表現(xiàn)為按照必然性管理世界的官僚主義幻夢,于是在今天,“又是科學預告了啟蒙”[15],因為近代以來的科學發(fā)展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所具備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如果世界按現(xiàn)狀繼續(xù)發(fā)展,這個世界就會完蛋?!盵16]雖然我們尚不能精確地計算出世界完蛋的結局何時到來,但是,世界按目前這種狀況發(fā)展,其完蛋的結局必定會到來,這卻是勿庸置疑的。這一點從目前出現(xiàn)于現(xiàn)代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上的危機就能得到說明,“不受任何控制的人口增長,營養(yǎng)問題、水的問題、環(huán)境污染以及最為緊要的能源問題使人再也不會懷疑,那種無限延伸的手的機械學模式是建筑在虛幻的基礎之上的?!盵17]那么,人類應當倡導一種什么樣的生存模式呢?

        伽達默爾指出,科學認識已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適合人類現(xiàn)實狀況的模式,那就是“生物學的模式”,或叫做有機體自我循環(huán)的模式,貫穿在這種模式中的根本原則就是現(xiàn)代控制論所表明的其功能的“循環(huán)圈原則”。也就是說,地球上的資源和生存條件是有限的,人類的生存必須使之得到有效的循環(huán)利用。就此,伽達默爾十分欣賞現(xiàn)代控制論所傳達出的新思想,在他看來,“控制論比起新的自動化技術會提供更多的東西——它是一種新的世界觀,通過控制論的觀點,人類提出了對行動能力進行批判的自我反思的任務?!盵18]基于控制論的基本反思就在于,“問題不在于可以做什么,而在于要做得不至于破壞存在著的事物”[19]。

  顯然,這與現(xiàn)代破除科學神話的啟蒙是一致的,近代以來的科學觀倡導的是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支配和操縱自然,是要最大限度地從自然中掠奪財富、創(chuàng)造文明,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兩極中,人是以“戡天役物”式的方式對自然進行開發(fā)性研究的,這就加速了人類生存資源的短缺,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沖突和對抗關系。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天人合一”,倡導順應自然、服從自然,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主張“和諧”相處的思想對于第三次啟蒙則是十分有益的,因為“如果我們想消滅技術統(tǒng)治論的九頭蛇(這種觀點不斷地使新的行動成為必要和可能),我們就必須用平衡的真實情況統(tǒng)治我們的思想?!盵20]

  “保持著人類生存能夠自我維持的東西”,這看起來似乎是一條有可能會阻止人類一切生產(chǎn)的、并且是自相矛盾的原理,但實際上它恰恰是通過啟蒙在人類具體生存上的一個根本思想。在古老的醫(yī)學中可以說明這一點。醫(yī)學并非真正的生產(chǎn),它只不過是不斷地從平衡而重新達到恢復健康,雖說醫(yī)學也會不斷發(fā)展,也會不斷地由新的經(jīng)驗更新,但它決不是要侵犯和掠奪自然界,而是以不損害人類的健康生存為前提的。這個例子所告訴我們的深刻啟蒙意義是,必須充分意識到我們?nèi)祟愒谑澜缟系默F(xiàn)狀,“必須把世界作為不同于無限可能性那樣的世界來認識,人類將通過由自己促成的科學知識被人類自己拒絕這樣的事實認識到,我們不能至今把自己僅僅當作地球的租賃者,僅僅當作由地球提供工作和生活場地的人,不能采取這樣的立場認識事物?!盵21]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前提和保證,從根本上說,地球是人類生命的一部分,它就是生命,愛護地球就是在愛護人類自己。

  現(xiàn)當代科學技術化而帶來的人類生存與社會文明問題是極其嚴重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改變思想觀念,而要改變思想觀念,則必須進行一次現(xiàn)代新啟蒙。

        伽達默爾對人類第三次啟蒙意義的闡述是振聾發(fā)聵的,也是催人警醒的,一切科學的過分樂觀主義都是盲目的,也是有害的;最終導致的必將是人類的悲觀與絕望。但要真正使人類通過第三次啟蒙,擺脫掉科學的神話、技術的迷夢,走向真正富有自主意識的 、建立在實踐理性反思基礎上的生活卻也是十分艱難的,甚至是十分漫長的歷程。因為人們要在享受著技術帶來的福利的同時而又擺脫掉對它的依賴性是不容易的,有時候是習慣,有時候是根本不愿意這樣做,有時候則是由于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因此,伽達默爾對于人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所展開的第三次啟蒙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以及能否實現(xiàn)預期目的,也頗有疑慮。

        伽達默爾認為,第三次啟蒙運動有可能遭致三個方面的異議或者說困難。

        首先是,世界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會導致在西方發(fā)達工業(yè)國家有著強烈的反科學技術統(tǒng)治意識和堅定的新啟蒙要求,而在非發(fā)達國家即“在工業(yè)發(fā)展和文明發(fā)展尚且落后的國家里,人們很難相信對于技術完美能力的懷疑”[22]。伽達默爾認為,在這些工業(yè)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國家,他們最大的任務還是在運用科學技術來解決人類的生存、來建筑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因而對工業(yè)化高度發(fā)展之后會出現(xiàn)的惡果是不能做出預言的,他們也往往是將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這種科學技術統(tǒng)治問題僅僅歸于一個國家的社會良心,并力求從政治上去加以解決。然而,這決不僅僅是某個國家或某些國家的問題,也決不是一個純粹政治性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關系到人類真正存在和生活的嚴峻而深刻的哲學問題。伽達默爾所談的就是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問題,就是“要把一切人的意識作為一種共同意識進行呼吁”[23]。

        其次是時間問題。從上可知,在工業(yè)文明較為落后的國家,新的啟蒙意識的培養(yǎng)和形成是相當困難的,換言之,要“建造一種共同意識 ”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這樣一來,時間是否來得及呢? 在伽達默爾看來,顯然,時間是緊迫的,時間因素有可能同我們作對。

        再次是更為嚴重的異議,即“在于能使人類迷惑的意識狀況”[24]?,F(xiàn)代文明社會中也有自己的關于人的標準,它所肯定、欣賞和獎勵的是人的柔順性和適應性,如果在科學技術化時代中,你能夠很好地接受、歸順和適應科技社會文化,那么你就會被社會的主流價值認同,你也就具有了價值的肯定。在這種社會中,技術地管理世界的最高理想就是以自己的圖像塑造出技術的人、技術的管理者,他只按規(guī)定的功能而行為而不會考慮技術以外的任何因素。在伽達默爾看來, 正是現(xiàn)代社會的這種關于人的觀念、人的價值的令人迷惑的意識狀況,會構成人類新的啟蒙的障礙,而也恰恰是在這里,“比起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多地存在著我們文明的隘道 ,它更加要求啟蒙”[25],因為啟蒙歸之根本是關涉到人的,是關系到對人的真正存在和本質做出什么樣的理解這個問題的。

                    

當代啟蒙意義的多重性與復雜性

        當代法國哲學家??戮透叨戎匾晢⒚膳c現(xiàn)代哲學的關系,他認為,“可以說,現(xiàn)代(19和20世紀)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康德的問題:‘什么是啟蒙?’”[26]不過,當??绿接憜⒚膳c現(xiàn)代性的關聯(lián)時,這種關聯(lián)不再是康德注入啟蒙中的理性本質,而是啟蒙能對現(xiàn)實性進行自我追問的功能。在??卵壑?,康德對于啟蒙特征的出路的規(guī)定是含糊的,對理性的公開運用的保證是能夠被懷疑的,是將人道主義和啟蒙問題含混一談的,等等。需要啟蒙,這是肯定的,問題是需要什么樣的啟蒙?真理與理性是啟蒙運動和康德啟蒙的思想指向和歸宿。啟蒙在今日意味著什么?

        在??驴磥?,我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達到成熟狀態(tài)下的成年。有許多經(jīng)驗使我們相信,啟蒙的歷史事件并未使我們成為成熟的成年人,而我們至今也未曾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不過??略谄洹妒裁词菃⒚??》一文的結尾還是高度評價了康德啟蒙思想的哲學意義,指出,“康德通過反思啟蒙而構建的對現(xiàn)在與我們自身的批判性追問自有其意義。我認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康德的反思一直是種不失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哲學思維方式?!?/p>

        ??轮匾赋龅氖?,我們當然不能將關于自身的批判本體論視為一種理論或教律,甚至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套不斷積累中的永恒的知識體系,而是應該把它理解為一種態(tài)度,一種精神氣質,一種哲學生活。在這種態(tài)度、精神氣質或哲學生活之中,對我們所是之內(nèi)涵的批判同時也成為關于強加給我們的界限的歷史考察,成為逾越這些界限的可能性(de leur franchissement possible)的實驗。我們必須把這種哲學態(tài)度轉換為多種追問的任務。這種思想的追問,在??驴磥?,就意味著必須不斷對同時被想象為技術性的理性類型和策略性的自由游戲的實踐活動的考察;這些追問的理論邏輯,在于確定我們與事物、他人及自身的關系的普遍性受到問題化處理的歷史獨特形式;而這些追間的實踐邏輯,則來自于關注將歷史一批判性反思交付具體實踐活動的嘗試檢驗之中的過程。??滦Q:“我不知道是否在今天必須這么說:批判的任務依然包含著對于啟蒙的信念;我堅持認為,這一任務需要考察我們的界限,換言之,這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勞作,正是它體現(xiàn)了我們對于自由的渴望(a patient labor giving form to our impatience for liberty)”。

        顯然,??聦档聠⒚伤枷氲脑u論和關于啟蒙的理解,既超出了作為一場法國啟蒙運動意義的范圍,也在理性啟蒙倡導自由精神的基礎上提出了作為整個人類哲學追問思維方式或者說精神氣質和哲學生活的啟蒙的復雜性。需要啟蒙,關鍵是需要什么樣的啟蒙?應該說,法國啟蒙主義所導致的科學理性主義時代,理性萬能、科學至上,在現(xiàn)代哲學中已產(chǎn)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理性和科學并不能決定人類的真正存在和社會生活,理性不是萬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這就使人們有必要更為全面地去考察和分析人類的啟蒙史。實際上,近代歷史上的偉大啟蒙不僅有發(fā)生于18世紀的法國啟蒙,而且有產(chǎn)生于17世紀的蘇格蘭啟蒙,蘇格蘭啟蒙則大量地表現(xiàn)出與法國啟蒙的重要區(qū)別。法國啟蒙大都是在文化沙龍里面進行的,蘇格蘭啟蒙運動則誕生在大學里,創(chuàng)造了精英協(xié)會,也被稱為“文人共和國”,蘇格蘭啟蒙學者往往都有一種跨學科的特點,傾向于多方位地思考人之存在和社會體系問題。

        兩場啟蒙運動的最主要思想?yún)^(qū)別就在于:

        其一,法國啟蒙運動高度強調理性,高揚理性主義大旗,以理性主義來批判神學信仰和專制主義,倡導人的存在和社會生活的完全理性化。但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諸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休謨(David Hume)和佛格森(Adam Ferguson)等人則對理性的解釋有很大不同,雖然也注重和強調理性,不反對理性,但可以說更早地預告和認識到了理性的局限性,指出,“理性本身沒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來”,如同后來康德一樣,認識到了理性本身在規(guī)劃、推動和實現(xiàn)社會變化方面的局限性。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并不像法國啟蒙思想家那樣將理性力量強調乃至夸大于無限,譬如休謨就認為,道德法則不是理性創(chuàng)造的,而是經(jīng)過演化來的。在他們看來,理性也不應該對人類文明加以重新設計,因為理性本身從根本上說是沒有能力來設計出一套完美無缺的文明體系的,理性并不處于社會文明體系之外,其任何思考和規(guī)劃都不能不受到當下情形的影響和制約,如果理性要強行地架空于或“自身置入”(Sichversetzen)一定文明之外,來重新整體設計文明體系,那一定是理性的幻想或者說自負,更是一場災難。哈耶克有一本書,叫《致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主旨就是要批判這種理性建構主義。蘇格蘭啟蒙思想的看法是,一切文明進步都是基于傳統(tǒng)基礎上的逐步演化結果,人們只能修補改善傳統(tǒng)的產(chǎn)品,理性卻無法類似全知全能的神一樣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嶄新的文明。不否認文明的進展,但這種進展一定是處于經(jīng)由演化而成的豐富的文明之中,是人們根據(jù)其中的某一或某些原則來衡量一些文明的產(chǎn)品,并根據(jù)時代需要以決定保存、揚棄和改造,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漸進、多元和非整體性的進步原則”。

        其二,在對待人類社會的現(xiàn)代性問題上,法國啟蒙運動和蘇格蘭啟蒙運動是不一樣的。法國的理性啟蒙主義是在一種理性的抽象主義和普遍主義基礎上來構建社會文明體系的整體原則的,所形成的啟蒙運動口號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而蘇格蘭啟蒙運動認為,人類社會的整體原則是與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分不開的,人類社會是相繼經(jīng)歷了捕獵階段、畜牧階段、農(nóng)耕階段,最后才達到商業(yè)社會和公民社會,因此,真正的社會原則是“市場、法律和道德”。

        通過分析蘇格蘭啟蒙與法國啟蒙,自然會引出人們對啟蒙的復雜性理解,也會進一步提出當代社會人們需要什么樣的啟蒙之問。應該說,無論是蘇格蘭啟蒙還是法國啟蒙,本質上是要通過啟蒙重新肯定人的理性的力量,并依靠人的自由理性使人從神學時代和神學世界觀中擺脫出來,這種神圣文化的世俗化過程也就是現(xiàn)代化過程,科學與理性構成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原則。但存在于兩者之中的關于理性作用和意義的理解又是有所不同的,蘇格蘭啟蒙是將理性融入人的整個精神生活中來談論和理解其價值的,與人的信仰甚至情感都不是毫無關系的,正是在此意以上,理性同樣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人類的生活和社會文明并非理性能完全處理和解決的了的,還需要人的信仰、道德意志、法律規(guī)則和市場行為等要素的綜合作用。而法國啟蒙運動則完全處于一種徹底否定信仰文化的態(tài)度和認識上,將理性置于高于一切的高度力圖使人類文化和社會文明完全從中世紀的神圣文化中擺脫和獨立出來,理性成為一切的準繩,代替了“上帝”的地位,科學理性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旗幟,摧毀了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世界觀和價值觀。

        不可否認,近代發(fā)動的啟蒙運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歷史文化,推動了現(xiàn)代社會文明進程,正是在科學理性上,興起了現(xiàn)代科學和現(xiàn)代哲學。羅素就說,“17世紀是現(xiàn)代科學和現(xiàn)代哲學攜手興起的世紀”。但同樣應該指出的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過度強調理性和科學帶來了科學技術主義時代,一切被科學化、技術化成為了這場啟蒙運動值得人們重新反思的問題,這也促使人們進一步對蘇格蘭啟蒙作溯源性的考察,重視其有關理性局限性的預告和見解,并發(fā)出現(xiàn)代的追問,我們現(xiàn)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啟蒙?

 

“批判性地對待理性”,“啟蒙是與人類共始終的”

        顯然,啟蒙的本質意義在于理性的覺醒和自由,在于人之存在和生活從神學文化中擺脫出來,確立起人的主體的自我意識。作為一個深受歐洲啟蒙運動影響的哲學家,康德的“敢于使用自己的理智”,倡導人的理性的自由的公開使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啟蒙意義。不過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康德已經(jīng)意識到法國啟蒙對知識理性過于強調所帶來的問題,并深刻地展開了某種批判性的反思,在其理論中,限定了理論理性的范圍,認為知識理性沒有能力解決人類的諸如道德、意志和情感在內(nèi)的一切問題,從根本上說,人的存在和道德問題是一個實踐理性問題,或者說,不僅是一個實踐理性問題,更是一個信仰問題,上帝作為一種實踐理性之公設,是必要的,也是絕對的。海涅就說,“在科學和知識領域,康德把上帝趕出去,在道德和哲學領域,康德把上帝請回來?!彼€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康德的行為就像我的一個朋友,他打碎了全部街燈,然后在黑暗中發(fā)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說,他說他之所以要打碎街燈,就是為了證實街燈對黑暗中的人是多么的重要?!边@個比喻風趣地意味著,如果說康德必須把上帝殺死,那是因為他想告訴人們,上帝是何等重要。

        結合蘇格蘭啟蒙關于理性局限性的理解,那么,現(xiàn)代意義的啟蒙,似乎同樣存在著需要從現(xiàn)代科學技術化時代中將人們從科學理性的絕對支配和控制中擺脫出來,而恢復和重建人的實踐理性和實踐哲學,能夠自由獨立地去對自己和人類的行為進行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將之交付給所謂掌握科學的權威和專家。當然,這種現(xiàn)代啟蒙要求和理性啟蒙精神在本質上并不矛盾,自由主體意識是其啟蒙的精神實質,而擺脫于科學理性的支配和壓制并從中解放出來則同樣是這種自由理性的實現(xiàn)。正因為如此,無視蘇格蘭啟蒙與法國啟蒙的區(qū)別,將啟蒙就完全理解為理性的高揚,一切絕對的理性化是不恰當?shù)?;而另一種情況則相反,看到當代啟蒙意義更強調從理性絕對統(tǒng)治中擺脫出來,建立在實踐哲學基礎上,自由地對人類存在和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斷,又由之而提出“啟蒙的再啟蒙”或者說“啟蒙的反啟蒙”之看法,同樣是失之根本的。

        在我看來,當代新啟蒙的意義呈現(xiàn)出復雜性、多重性和全面性,表現(xiàn)為從作為一場反封建、反神學的思想文化運動的啟蒙轉向關于人的判斷力和自我思維關心的啟蒙;從力求確立人的主體性、獨立自由理性再到反科學技術統(tǒng)治一切的啟蒙;從主張理性至上、科學萬能到認識理性局限性及其批判地對待理性和擺脫現(xiàn)代性的啟蒙;從作為一種擺脫神學統(tǒng)治的理性批判到作為一種態(tài)度、精神氣質和哲學生活的啟蒙;從主張法國的理性主義批判的啟蒙到主張?zhí)K格蘭啟蒙精神與法國啟蒙精神相結合的啟蒙。

        于此而言,伽達默爾的“第三次啟蒙”所闡述的啟蒙新思想首先是對康德啟蒙精神理解的繼承和發(fā)揚,同時又是對作為一種啟蒙運動的那種狹義意義的啟蒙的超越,在諸多方面的理解上,也與??玛P于啟蒙的理解頗有近似之處,還與蘇格蘭啟蒙的思想頗為吻合,具有多重的全面性意義。從哲學發(fā)展而言,其關于啟蒙思想和意義理解既是對現(xiàn)時代人類科學技術化文明其危險與困境的哲學性反思和理論回應,更是闡述了解釋學實踐哲學是對傳統(tǒng)主導性哲學形態(tài)和方向的改變,哲學根本上要從科學知識性地認知世界轉向對人之存在和行為問題的實踐哲學的理性思考。就此而論,伽達默爾 “第三次啟蒙”理論與其說是對現(xiàn)代科學化時代的一種批判,不如說是對西方傳統(tǒng)理論哲學的重新反思和轉變。哲學從根本上說不是某種探詢世界絕對終極知識的“自然科學式”學問,相反它是一種理論的反思,要求時時刻刻保持著同自己的距離,要求超越人類現(xiàn)存的一切東西,本質上是要以“善本身”的思考為目的,要擁有一種對人類實踐行為或者說存在行為的實踐智慧。伽達默爾的“第三次啟蒙”理論是與其實踐哲學密不可分的,是對現(xiàn)代科學化時代實踐理性重新恢復、建設與復興的強烈呼喚。人們生活于科學技術時代,但決不能失落于此中而忘記了人之作為人的根本存在和意義。

        對于理性力量作用的限度,伽達默爾就提出了一些善意的警告,他要求謹防使我們自己同樣變得可笑,防止用理性的普遍性去構造我們的特殊性,防止理性通過我們哲學家去取得統(tǒng)治,即不要出現(xiàn)象柏拉圖的哲學王主張,因為這同樣也是一種專家型社會。同時,伽達默爾也指出,“說理性應該有力量并且能夠進行統(tǒng)治似乎有一種自身矛盾?!盵27]這是由于我們一方面在反對科學理性統(tǒng)治論、反對專家統(tǒng)治論,另一方面又在倡導和強調理性反思對于社會理性、社會行為的基礎性作用,實際上這有一種實踐理性統(tǒng)治論的傾向。但對此,伽達默爾做了解釋,認為理性就是一種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反思性意識和能力,理性化就在于認識自己觀點的界限。伽達默爾指出,“理性就在于,不要盲目地把理性作為真的舉止,而是要批判地對待理性。理性的行動總是一種啟蒙的運動,而不是被絕對地設置的新理性主義的教導,并非在于認為自己對一切事都比別人知道得更多——理性總是被理解為經(jīng)常對自身和自己的條件性進行自我理解?!盵28]這也就是說,理性的根本要義在于“批判性地對待理性”。

        因此,“啟蒙是與人類共始終的,它是對于判斷力,對于自我思維能力的關心?!盵29]不僅過去需要啟蒙,今天的啟蒙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人類就是在不斷啟蒙中漸進地確立和鞏固自由的主體自我意識,獨立地進行自由思考,并回應和破解時代發(fā)展和文明進展中的重大思想問題,從不成熟狀態(tài)走向成熟狀態(tài),走向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存在。需要啟蒙的也不僅是過去與現(xiàn)在,它還與未來同在;需要啟蒙的也不僅僅是一種從神學和封建文化中擺脫出來的啟蒙,也是一種從自身造成的科學技術化統(tǒng)治中,從科學萬能、理性至上中擺脫出來的新啟蒙。啟蒙的最根本意義便是不斷確立起人的獨立主體意識和自由理性思考,將人之存在和生活意義真正置于人的自身的自主思考、判斷和創(chuàng)造之上。


[1]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79頁。

[2]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82頁。

[3]Edited by Lawrence Cahoone,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p.45.

[4]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85頁。

[5]Edited by Lawrence Cahoone,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p.48.  

[6]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9頁。

[7]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83頁。

[8]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88頁。

[9]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86頁。

[10]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89頁。

[11]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5頁。

[12]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5頁。

[13]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5頁。

[14]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5頁。

[15]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6頁。

[16]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6頁。

[17]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6頁。

[18]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7頁。

[19]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7頁。

[20]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7頁。

[21]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8頁。

[22]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8頁。

[23]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8頁。

[24]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9頁。

[25]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9頁。

[26]轉引自劉北成編著:《??滤枷胄は瘛罚虾H嗣癯霭嫔?,2001,第32頁。

[27]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夏鎮(zhèn)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第61頁。

[28]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夏鎮(zhèn)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第62頁。

[29]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99頁。

作者:張能為  安徽大學哲學系  教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