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姜小喵 春節(jié)中學同學聚會,一位參加「早起打卡社群」的同學遇上一位「每日讀書會」的同學。兩人相見恨晚,大聊特聊「自律」帶來的痛并快樂著。聊「自律」給自己人生帶來的充實與意義。 在兩人的口中,仿佛「自律」就是《將夜》里面無比珍貴的「通天丸」,一顆下肚,成功為男主角寧缺這截原本無法修行的“廢材”逆天改命,迅速在修行之道上屢創(chuàng)佳績。 坐在我旁邊的「早起」同學說得正興起,拉著小喵就要將我納入組織。 我略一沉吟,問兩人,你天天早起,你日日讀書,生活可有什么顯著變化嗎? 兩位同學頓時瞠目結舌,反應過來后,一個說“身體好了”,一個說“長知識了”。 我說,如果只是為了身體好,不一定非得強迫自己早起,有規(guī)律地生活、運動也可以。 「讀書會」,不知道你們要求讀的是哪種類型的書?會不會要求每個人讀書的進度一樣?我總覺得「讀書」不應該成為一種任務,如果不是發(fā)自內心地想去讀這本書,是無論如何都消化吸收不了的…… 歸根到底,你們要的是強調「自律」這個狀態(tài)還是要一種結果? …… 不歡而散。 那一刻,我露出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沖突是什么?——認知沖突。
我一直覺得,「自律」是一個偽命題。 這個時代,總有些媒體有意無意地用各種方式販賣焦慮。 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提醒你「自律」這件事情。 ——自律改變人生 ——不夠自律,你分分鐘就被時代所拋棄 ——生活中最終受益的都是那些自律的人 ——自律出眾,不自律出局 仿佛不「自律」,就是不上進,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就是放棄了成為一個有為青年的機會…… 「自律」就是生活的十全大補,可以為我們解決所有那些敗在自我約束上的難題。 「自律」真有這么神奇嗎? 你了解什么是「自律」嗎? 指在沒有人現(xiàn)場監(jiān)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說到底,「自律」只是一種行為表現(xiàn)。這種行為表現(xiàn)會導致一個什么樣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將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哪種反饋。 「反饋」,這才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事情。 正如在工作中,總是會不斷地強調「一切以結果為導向」。 往往衡量一個人在職場上的潛力不是說他的苦勞,他為公司付出了多少青春,而是計較他的功勞,計算他對組織機構的貢獻價值。 不少人在總結自己一天工作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用“我今天很忙”“我今天很累”這一類型的表述。 忙和累,都是一種狀態(tài),但公司付薪酬給每一位員工,并不是為了收獲一種對企業(yè)發(fā)展毫無意義的狀態(tài)啊 很坦白地講,上司/老板要的不是你自以為努力的狀態(tài),要的是你應該給出的工作成績。如果你的表現(xiàn)不能呈現(xiàn)上司/老板想要的結果,那你的努力就不是真的努力,只是一種感動你自己的故作姿態(tài)罷了。 做自我總結的時候,不妨將工作表現(xiàn)背后的成果,無論好壞,都一一呈現(xiàn)出來。 ——我今天開了三個會,解決了兩個問題。 ——我今天拜訪了5個新客戶,一位達成了合作意向,還有4位還在猶豫考慮。這四位的情況要各自做一份針對性的新方案。 將工作行為指向為一條條可量化,有標準對照的條陳,有助于你修正自己的工作效率與節(jié)奏。
覺得「自律」是一個偽命題,是覺得那些鼓吹「自律」的文章、活動組織很大程度上本末倒置了,「自律」遠沒有所標榜的那么好。 「自律」就跟「21天習慣養(yǎng)成周期」和「一萬小時定律」一樣,都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包裝成為一碗碗油膩的雞湯,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狂轟濫炸,裹挾著讓你還沒想明白就不得不喝下去。 是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能不能被身體所吸收? 先不管,反正就是要制造焦慮,讓你覺得不喝就是吃虧,就會矮人一截,就會被旁人甩在身后…… 在你干了這碗雞湯后,可曾有想過,雞湯是怎么熬制出來的? 「21天習慣養(yǎng)成周期」這個說法其實源自一位外科醫(yī)生,他發(fā)現(xiàn)截肢手術的患者,大約需要21天才能在心理上適應肢體殘缺的事實……于是腦洞大開,覺得「21天」這個時間周期適用于任何行為的接受。 搞清楚了來源,是不是覺得有些牽強附會。 「一萬小時定律」。美國兩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的一本類似“成功學”的書《異類》,兩者的書寫核心都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一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在于,一萬小時是最底限,幾乎沒有例外之人。也就是說,「一萬小時」只是我們成為某個領域專家的起步價,上不封頂。 無論是「一萬小時定律」還是「自律」,都只是表述了成就成功的其中一個要素。它們都是成功道路上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所謂「必要條件」就是,如果沒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沒有事物情況B;如果有事物情況A也未必有事物情況。 「必要條件不充分條件」,也就是「一萬小時」只是其中一個核心條件,是構成你想要結果的其中一部分。 在成功的諸多要素中,你需要“努力、堅持、運氣、目標、經營”等等,缺一不可。
我并不排斥「自律」,排斥的是不明真相的叫囂與標榜,刻意為之的模仿與盲目的從眾心態(tài)。 真正的「自律」,從來都不需要依靠意志力去逼迫或者是守護,它應該是從你的內心出發(fā),內外呼應,成為你不斷進步、成長的驅動力。 這有個專業(yè)術語,叫做「內驅力」。 像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那些總是孜孜不倦地將「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人,比如學生時代的學霸,新聞里廢寢忘食做科研的研究員,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的骨干,他們并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自律,他們完全是在享受「突破自己」的感覺,喜歡這種不斷攻克挑戰(zhàn), 不停攀升登頂?shù)倪^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將人的動機歸納為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追求個人成就感。 學霸、研究員和骨干這類型人就是典型的高成就動機。 所以,與其說那些成功人士都是「自律」,倒不如說,他們都是成就動機更為突出的人士。 既然「內驅力」比「自律」更客觀高級,那我們又該如何提高「內驅力」,讓自己心甘情愿地堅持下去?讓好習慣反哺我們的人生呢? 通過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把眼下行動與未來想要的生活建立聯(lián)系,從而達到相互作用, 齒輪式帶動的永動效果。 —END— 【聲明】: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