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死亡?” “就跟《植物大戰(zhàn)僵尸》一樣吧,打死了?!?/p> “媽媽說,就是變成天上的星星了?!?/p> “就是鉆進像漂流瓶那樣的東西里面,飄走了,飄得很遠很遠......” “就像馬航一樣,飛著飛著,人就沒有了?!?/p> ...... 這是中國孩子們對于死亡的回答。 
 白巖松說過,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事實是,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沒有關(guān)于死亡的教育書籍,學(xué)校沒有關(guān)于死亡的生命課程體系。 一本《西藏生死書》曾經(jīng)火遍成人世界,但那更暴露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中國人理解的“死亡”仍舊局限于宗教討論里。 所以,請和我一起致敬《尋夢環(huán)游記》吧(其實,我更喜歡它的英文版譯名《coco》,因為那個出現(xiàn)不過5分鐘的coco曾祖母,是終極死亡的最好注解)。 你想要在有生之年里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夢想”并敢于實現(xiàn)? 那你必須懂得“死亡”; 你想要在獨立和依賴的各種糾結(jié)里理解“家”的存在意義? 那你必須懂得“死亡”; 你想要在越來越復(fù)雜、越來越利益化的人際關(guān)系里找到真“愛”? 那你必須懂得“死亡”; 而想要懂得“死亡”,《尋夢環(huán)游記》的故事便是目前為止最好的教材! 只是,你真得看懂了嗎? - 01 - / 懂得“死亡”,才懂得“夢想”/ BBC做過一個涉及“死亡”的紀錄片,當問及臨終人群“最讓他們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時,他們的回答并不是后悔“曾經(jīng)做過什么”,而恰恰是“沒有做過什么”。 成為一個聽話、安全、按照父母規(guī)劃的路線過一生的人,是容易的,但到臨死時,你會后悔; 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夢想、敢于做自己的人,是非常難的,但到臨死時,你會釋懷; 你會選擇哪一條路?而又是什么阻止你選擇了另一條路? 《尋夢環(huán)游記》中,12歲的小男孩米格熱愛音樂,并且有著極好的天賦,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歌神德拉庫斯那樣,站在高高的舞臺上,撥動手中的琴弦,為眾人歌唱。 然而,阻止他實現(xiàn)夢想的,是他偏偏出生在一個有著“嚴禁音樂”祖訓(xùn)的家族里,這個家族的曾曾祖父就是因為追求音樂,拋妻棄子,音樂從此成了整個家族的詛咒。所以米格的“夢想”受到了家族里所有人的反對: 米格的父母希望兒子趕緊放下吉它,穿上皮圍裙,和他們一樣,做一名優(yōu)秀的鞋匠,這樣才是他們的乖兒子; 米格的奶奶供奉著全家族祖輩的遺像,卻偏偏撕去了曾曾祖父,他為了不讓米格重蹈覆轍,不惜砸爛了米格心愛的吉它...... 你覺得米格的家族不可思議? 可我們絕大多數(shù)家庭的父母干的就是這個——用各種方法,各種理由阻止著孩子的夢想。 為什么,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我們?nèi)耘f代代如此? 難道不正像我們明明知道死時會后悔,但現(xiàn)在的我們依舊不敢為夢想去拼搏? 難道不正像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會有一死,但現(xiàn)在的我們依舊活得像沒有死亡這回事? “死亡教育”缺失的背后,是我們不知道該怎么活。 但是,更值得我們?nèi)ヌ綄さ氖牵?span>活著就應(yīng)該不顧一切去追逐“夢想”嗎? 《尋夢環(huán)游記》之所以動人心弦,讓全家老少都愿意去看,并不僅僅在于它說了一個小男孩不顧一切追逐夢想的故事,這種勵志故事太多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那《尋夢環(huán)游記》的制作再怎么有想象力,它在豆瓣的評分根本達不到9。 《尋夢環(huán)游記》真正的魅力在于它通過一個小男孩走過“死亡”,弄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夢想”。 “死亡教育”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啟發(fā)我們活出自己,更在于讓我們知道“所謂的‘自己’對于親人,對于世界意味著什么”。 不明白“自己對于親人、對于世界意味著什么”,那“夢想”不過是“妄想”、是“空想”、是反而被死亡激發(fā)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 而這些,才是每一個《尋夢環(huán)游記》的觀影者,隨著米格走進的亡靈世界,應(yīng)該去看見的故事靈魂。 - 02 - / 懂得“死亡”,才懂得“家” / 家族的阻止讓米格傷透了心。 在奶奶將吉它砸碎的那一刻,米格的心也碎了,他拋下一句: “我不要這樣的家!”便大哭著離開了這個家。 在米格眼里,“夢想”被“家”束縛了,“夢想”與“家”是對立的,本該溫暖的“家”成了實現(xiàn)自我的障礙! 陰錯陽差的,米格在亡靈節(jié)的這一天,撥動了已經(jīng)死亡的歌神德拉庫斯吉它,米格因而成為了可以進入亡靈世界的“活人”。在這里,米格看見了趕在亡靈節(jié)返回人間看望在世親人的已故祖輩們。 不過,米格只有一天時間,在這一天時間里,他的身體會從四肢開始,一點一點變?yōu)轺俭t,直至他的腦袋。如果第二天日出時,他仍舊停留在亡靈世界,那他就會真的死去,而離開的唯一辦法,就是有一位已故親人能夠拿起一瓣萬壽菊花葉,將祝福送給米格。 沒有人送米格祝福? 當然有,曾曾祖母在看見米格的第一眼,就恨不能立刻將他送回人間,但她祝福的條件卻是米格最痛恨的——“禁止音樂”。 米格接受了嗎?沒有! 米格冒著“死亡”的威脅,決定放棄曾曾祖母的祝福,去找尋他自以為是自己曾曾祖父的歌神德拉庫斯。米格相信,只有歌神才真正理解他的音樂夢想,只有歌神會無條件給他祝福,讓他重返人間。 
 編劇如此的情節(jié)設(shè)置可謂腦洞大開,但卻是中國人最易接受的設(shè)置。正如我們的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冬至,無外乎都是一場在世親人與已故親人的相會,寄托著兩個世界的人們斬不斷的親情。 而這樣的情節(jié),恰恰是把米格逼到了“死亡”面前,將生命與夢想形成一個對立,從而讓每個觀影者反思你我所謂的“夢想”。 如果知道生命是永恒,你的“夢想”會是什么? 如果知道生命會死亡,你的“夢想”又是什么? 如果知道生命是永恒,你會珍惜什么? 如果知道生命會死亡,你又會珍惜什么?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相同嗎? “死亡”也許是上帝最杰出的發(fā)明,它讓我們有機會去看清“自我”與“他人”的關(guān)系究竟是什么,進而領(lǐng)悟“什么值得去夢想”,而“什么又值得去珍惜”。  接下來,有了全片最經(jīng)典的對話之一: 曾曾祖母沖著逃走的米格大喊:“我這是在救你的命!” 米格卻說:“你是在要我的命!沒有音樂,我就活得不開心,可你們就是不讓我玩,你們永遠都不明白?!?/span> 這時曾曾祖母唱起了一首歌,那歌聲優(yōu)美動聽,米格回過頭來,怔怔地望著:“我以為你討厭音樂......” “不,我喜歡音樂,我丈夫在我身邊彈吉他,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當我們有了女兒‘可可’,那一刻我感到我的生命有了比音樂更重要的東西,那時我想安定下來,可他卻想唱遍全世界,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不得不做了選擇......”  中國有多少父母,像這位可敬的曾曾祖母一樣,我們阻止孩子“夢想”的原因,其實并不是自己的“夢想”曾被扼殺,而恰恰是因為自己也曾奮斗過,也曾拼搏過。 我們?yōu)椤皦粝搿备冻鲞^巨大的代價,但我們撞得頭破血流、我們摔得慘不忍暏,多年后我們終于弄懂了所謂的“夢想”不過是“妄想”、不過是讓我們失去家庭失去真愛的“野心”、不過是讓我們更早走向死亡的“不安心”....... 所以我們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受苦,我們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頭破血流,我們不想孩子們奮斗了一輩子發(fā)現(xiàn)“夢想”是耗盡生命的罪魁禍首,我們希望孩子安安穩(wěn)穩(wěn)地活,再安安穩(wěn)穩(wěn)地死。 這樣做,難道不是愛? 就像影片里的曾曾祖母那樣,這樣做,難道不是在救米格的命?    但是,我們忘了: 發(fā)現(xiàn)“夢想可能是妄想”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課程; 發(fā)現(xiàn)“野心太大會失去愛”本身就是生命最美好的領(lǐng)悟; 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夢想也終究會死”本身就是生命最有意思的存在。 而只有經(jīng)過這些,才能破除“妄想”找到真正的“夢想”, 只有經(jīng)過這些,才會懂得珍惜那值得用生命去呵護的“家”。    “家”和“夢想”從來不是對立的,就像“忠”和“孝”從來不是對立的。往往正是我們,剝奪了孩子去發(fā)現(xiàn)這些事實,從而領(lǐng)悟生命真諦的路徑;正是我們把“家”變成了“束縛”。 我們把孩子禁錮在“家”里,以為這樣不會失去他, 但事實呢? “家”的含義恰恰是在米格快要死亡的時候,才領(lǐng)悟到。 “家”的含義恰恰是米格已經(jīng)找到了歌神,而歌神卻不愿意將祝福送給他、讓他重返人間的時候,他才領(lǐng)悟到。 破碎才知道團圓,死亡才知道重生。 重生后的米格才懂得“自己對親人,對世界意味著什么”,從而看見“夢想”與“妄想”、與“欲望”的真正區(qū)別。 - 03 - / 懂得“死亡”,才懂得“愛” / 米格兩次重要的身心成長,都跟“死亡”直接相關(guān)。 第一次,是半路結(jié)識的??送邪衙赘駧У截i皮哥的屋里借吉它,而豬皮哥正奄奄一息,隨著整個現(xiàn)實世界對他的遺忘,豬皮歌的靈魂就這樣化為金色粉未,徹徹底底消失在米格的眼前......  這是米格第一次親眼目睹真正的死亡,當那一抹金色消失在夜空中,米格瞪大了眼睛...... 與供奉在靈臺上的遺像不同,當一個人真正的死在面前時,當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化為一抹金消失在夜空時,這個畫面本身就會深深叩擊心靈。 而這時,??送懈嬖V他:當人間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你就會這樣消失,沒有人知道去了哪里,我們稱之為“終極死亡”。 “終極死亡”,是全片對“死亡”的終極定義,而這樣的定義恰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自我”與世界的依存關(guān)系,當“我”的意義依賴于“你”的記憶時,“我的夢想”價值在哪里? 
 第二次,是米格千辛萬苦終于在接近日出時,找到了歌神德拉庫斯,并喚他“曾曾祖父”,而明明知道米格不是自己親人的德拉庫斯,卻利用這位亡靈世界關(guān)注的小男孩,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名氣。  就在米格在亡靈世界實現(xiàn)了登臺演唱的夢想,滿懷喜悅地想要接受德拉庫斯的祝福重返人間時,??送械某霈F(xiàn)揭露了歌神的真面目。 
 原來??送泻偷吕瓗焖故窃?jīng)的搭檔歌手,而當??送邢胍獮榧彝シ艞墘粝霑r,德拉庫斯謀殺了他,并盜取了??送猩皩懡o女兒的歌,而這首《Remember me》讓德拉庫斯一舉成名,成為了現(xiàn)實世界和亡靈世界的歌神。  聽到真相的米格成為了德拉庫斯的眼中盯,這位前一秒還喚米格“曾曾孫子”的歌神,冷冷看了一眼指望著祝福的米格,叫來了警察,將米格扔進了等待死亡的巨坑。    試問: 我們中有多少人,正像德拉庫斯一樣,打著“夢想”的旗號,把所有的搭檔、同事、朋友,都變成了可以利用的關(guān)系,在“夢想”的吆喝聲中踩著他人的尸骨去成就自我? 我們中有多少人,正以“夢想”的名義不斷撕破著做人的底限,自以為在贏取所謂的“成功”后一切都可以掩飾? 我們中有多少人,正以“夢想”的名義離開家人,離開最需要自己的人,還美名其曰:“世界需要我,我胸懷天下”? 
 真正的“夢想”與自私自利的“欲望”之間,太容易模糊化,有時候年輕的孩子,甚至年長的我們,都傻傻分不清。  來看看影片中的這段對話吧(請注意,這時的米格還不知道歌神的真面目): 米格問歌神:面對夢想,離開家人,您可曾有遺憾? 德拉庫斯回答:“是的,盡管要告別故鄉(xiāng),獨自一人上路,但我也不會做出第二種選擇,不管是誰都不能違背命運的安排。而你,也注定要成為音樂家,才華不該埋沒在家里,這個世界才是我們的家?!?/span>  當米格不知道歌神的真面目時,這段話多么充滿誘惑力,多么充滿力量,甚至越是當我們知道我們有一死時,這段話更是“無比正確”。 我們多少人都曾經(jīng)在這樣類似的鼓動中,背上行囊,頭也不回地上路,自以為在宇宙中刻下了一個“大”的影子…… 可是,這恰恰是一個人最最虛偽的時刻!這恰恰是一個人最最“小我”的表現(xiàn)! 而唯有你自己真正走過了一回生命的極限,唯有你從“死亡”里獲取關(guān)于人生的“智慧”,你才能看清“夢想”與“欲望”的區(qū)別,看清“愛”與“利益關(guān)系”的區(qū)別。 
 影片的最后,米格終于知道??送胁攀亲约赫嬲摹霸娓浮?,而這對曾曾祖孫也最終在家人的幫助下,跳出了等待死亡的大坑,向亡靈世界揭露了歌神的真正面目。 當一切真相大白,當真正的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時,曾曾祖母再次走到米格面前,她要送給親愛的米格一份祝福,你要將曾曾孫子送回人間。  而這一次,也經(jīng)歷過一次失去曾曾孫子的曾曾祖母,給出了祝福的條件嗎?沒有,她說的是:沒有任何條件。 而這一次,也經(jīng)歷過死亡的米格,還有再說他要玩音樂嗎?沒有,他搶在曾曾祖母之前就說了,我不要玩音樂了。接著,他抱起即將因為coco曾祖母的遺忘而終極死亡的曾曾祖父,說出了那句讓全場人感動到落淚的話:我要你回來。    米格懂得了為“家”放棄“夢想”,而家人懂得了為“夢想”支持米格,這便是真正的“愛”,這是超越一切利益關(guān)系、這是超越一切自我需求的“愛”。 唯有“愛”在,“夢想”才有意義; 唯有把“他人”也裝進“小我”中,“我的夢想”才有意義。 
  最后,米格為了讓coco曾祖母記憶起曾曾祖父,為了讓曾曾祖父能夠在亡靈節(jié)返回人間與家人團聚,他彈起自己心愛的吉它,他玩起了自己心愛的音樂,而這一次,他不為自己,只為“記憶”,只為“愛”。 唯有“有愛的夢想”,才值得用會死亡的生命去追尋。 唯有實現(xiàn)“有愛的夢想”,才值得他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記憶! 
 | 
|  | 
來自: 大成t1gnmm9n48 > 《禪說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