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江湖走,難免要喝酒! 酒在我國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可以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高興了喝酒,郁悶了喝酒;熱鬧了喝酒,寂寞了喝酒;熱了喝酒涼快涼快,天冷了喝酒暖和暖和;累了喝酒解解乏,困了喝酒提提神,慌了喝酒壓壓驚,離開喝酒送送行,回來喝酒接接風······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酒文化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諸如”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關于酒的傳世佳句不勝其數(shù)。 回顧多年來喝酒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值得總結的東西很多很多,值此年末歲尾,暫且羅列以下三點,供廣大酒友分享: 酒有“三不喝”。喝酒的原因萬千條,不喝酒的原因屈指可數(shù),主觀上有開車的、吃藥的、加班的、過敏的等等,目的是努力找理由不喝酒。除去主觀上不想喝酒的原因,在客觀上導致不能喝酒的因素,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酒不夠好。人都愿意喝好酒,發(fā)現(xiàn)沒有好酒或者適合口味的酒,干脆不喝。二是身體不夠好。酒在很大程度上能衡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能喝酒的人大都身體好,身體一旦出現(xiàn)某種疾病,看見再好的酒,也只能望而卻步。三是感情不夠好?!熬品曛呵П佟薄案星樯?,一口悶”。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把酒言歡、以酒會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凡重大節(jié)日、重要活動、親朋團聚等情景,都離不開喝酒。但是,一旦感情不投機,氣氛不融洽,喝酒就偏離了初衷,所以就不如不喝。 酒場“三規(guī)則”。凡事講規(guī)矩,喝酒不例外。常喝酒的人都知道酒大傷身,喝多了難受。要保證喝到恰到好處,既不喝醉又不失禮節(jié),或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那就得講究一點技巧和策略。在這些年的喝酒實戰(zhàn)中,個人私下規(guī)定了三項原則:一是少數(shù)不服從多數(shù)。多數(shù)人喝白酒,那就選擇啤酒或者紅酒,反之亦然,這樣可以游離于大家同步的數(shù)量限制,自然而言地就少喝,也不會有人跟你計較。二是輕易不要主動出擊。酒過三巡,進入敬酒階段,盡量保持沉默或者被動。主動出擊的結果,肯定是要多喝酒。三是該喝的時候就喝點。酒是一種文化,喝酒是一種交流方式,過于矜持或者木訥,就會給人一種“不懂事兒”的感覺,如果酒和朋友能夠兼得的話,何樂而不為?
酒分“三六九”。以傳統(tǒng)中檔白酒為標準,三兩為下限,六兩為均限,九兩為上限。凡人都能喝三兩,無論什么情況,除非確實身體原因,三兩酒不會帶來多大傷害;一般人平均酒量在六兩左右,這是多數(shù)宴會在做預算時使用的基本指標;酒量大的人要以九兩為限,即使再能喝也要控制,這是一個安全線。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情特別到位的情況下,或者勸酒力度特別大的時候,從來不喝酒的人也能喝三兩,三兩酒量的人能夠喝六兩,六兩酒量的人就能喝到九兩。這是一般規(guī)律,在具體實踐中會以場景變化或主客觀條件有所增減,但大致不離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