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離『育兒明星爸媽』,只差這次掃碼嘍 點擊收聽『積木育兒學院』最新內(nèi)容 (所有不給試聽的知識付費,都是耍流氓) 《孩子玩具被搶沒什么反應,這正常嗎?》 提問: 老師好,有一個事我現(xiàn)在特別困惑。就是孩子們起沖突的時候,到底該怎么辦?我現(xiàn)在腦子里都是混亂的。 事情是這樣的。我兒子快四歲了。為了提高他的交往能力,我經(jīng)常會帶著他跟幾個同班小朋友約著一起玩。 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班里有一個比兒子大1歲的小男孩,特別愛打人。 那個男孩跟我們住一個小區(qū),班級小朋友聚會或者小區(qū)里頭玩,都難得避開。而且我觀察了,那個打人的小孩好像特別愛欺負我兒子,似乎兒子小要好欺負些。反正總是動不動拿小物件敲我兒子的頭。我兒子也不會反抗。大部分時候就直接哭著來找我。 我能感覺到兒子的委屈。但是因為我看過很多育兒專家都說,孩子們起沖突,大人最好不要護犢子,不要干預。所以,我就經(jīng)常對兒子說:這是你們小朋友之間的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種時候,兒子往往直接就打回去或跑過去踢人家,可是大孩子他又打不過,他就想拿棍子什么的。這時沒辦法,我不得不出來制止說,打架不能用工具。 可是昨天問題又來了。 我兒子和一個同事家的小孩一起去郊區(qū)玩。同事孩子看到我兒子手里的小石頭好看,一把就搶了過去,我兒子就跑來跟我告狀。 我仍然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結果他就學他同班的打他的孩子的處理方式,跑過去迅速給了對方一拳頭。 最讓我后怕的是,倆孩子打起來后,我兒子竟然從地上撿起一塊有尖角的蠻大塊石頭,想要砸對方,幸好被我同事拽住了,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啊!我當時真的是尷尬萬分! 所以,我想問,我每次在孩子跟小伙伴發(fā)生沖突時,不干預,鼓勵他自己解決,難道做錯了嗎?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果然。 對于這位媽媽的問題,我想說以下幾點:
劃重點啊朋友們,不干預不是父母完全做甩手掌柜啊。 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分享、合作等品質(zhì),可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大人那里學到的。 比如我家有兩個孩子。 我閨女會從哥哥手里搶玩具。哥哥當然不肯給,于是妹妹就開始喊叫。這個時候,哥哥就無奈地拿出另外一個新玩具,吸引妹妹的注意力。 結果就是,妹妹滿意地拿走那個新玩具,哥哥保留了自己原來的玩具。 整個過程我的確并沒有上前干預,但是哥哥使用的這個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是我之前通過陪他玩過家家游戲的時候教過他的。 不僅如此,我還教了他別的。 包括做榜樣,平日里和家人溝通確保有商有量,而不是動不動大打出手。 我還會通過閱讀社交主題繪本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教孩子“交換”、“輪流玩”等解決沖突的小技巧。 對比提問的這個媽媽,她的孩子跟小伙伴有沖突的時候,媽媽都基本袖手旁觀。從頭到尾看不到媽媽曾教過孩子任何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于是,這個孩子只能純粹靠自己摸索,甚至模仿不良“榜樣”去應對沖突,問題自然就會層出不窮。
比如,兩三歲的小孩一起玩,哪怕你已經(jīng)教過他們一些社交技巧,他們事到臨頭仍然可能拋諸腦后。因為他們?nèi)匀惶幱?/span>自控力不夠、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夠的年紀,很容易就情緒沖動、付諸行動了。 這個時候,假如自家的孩子在爭搶過程中挨了對方的打,甚至哭了鼻子,我們的確需要做好“吃虧”的心理準備。 因為同樣是兩三歲的小娃娃,他們基本不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威脅性,也不存在故意欺負誰一說。所以,我們當場不必去做調(diào)解員或者裁判,而該選擇安撫孩子的情緒,并在事后去跟孩子試著回顧整場沖突,引導孩子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 但有一件事我們需要在沖突的當下就要去做的,即確保環(huán)境的安全,排除一切孩子們可能傷到自己或?qū)Ψ降奈kU性器物。 比如,這個提問的媽媽,她兒子跟同事孩子起沖突的時候,手里竟然摸到一塊有尖角的不小的石頭,這就是大人的失職了。
這種情況較少存在,但是需要父母保持警惕。 比如,如果你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孩子他好像沒有什么原因,就是想讓你的孩子難受,總是時不時去挑逗或激怒你的孩子,這種行為,做父母的必須要出面制止。 回到提問的這位媽媽。在講到她兒子同班的那個愛打人的小孩時,媽媽顯然發(fā)現(xiàn),那個孩子似乎更喜歡欺負自己兒子。那么,這就有了刻意欺負的味道。 這種時候,父母就需要采取行動了。 這個采取行動,不是要你替孩子打回去。請記住,我們不鼓勵任何暴力行為。打回去的確解氣,但是,你絕對不希望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打和被打這樣兩件事。 你只需要語言上,向那個欺負人的小孩發(fā)出警告“你不能這樣打人”,往往就能奏效。如果對方繼續(xù)再犯,那么我們可以抓住那個孩子的手臂,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對待我家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有些家長比較好說話,也可能顧及到熟人的小孩必須更友善對待,所以對方孩子打人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忍讓,或者干脆把自己的孩子帶離現(xiàn)場。 我們以為這樣就能夠息事寧人了,殊不知,我們悄悄地給孩子做了一個消極的、逃避的壞榜樣。 更好的建議是,按照前面我們討論過的,父母以理性的、堅定的方式當面去制止,并且發(fā)出言語上的警告,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看到:
總之,孩子們打架,不輕易干預絕對不等于完全不作為。 我們不建議你去鼓勵孩子打回去,因為暴力不意味一切。同樣不建議你走到另外一種極端,干脆消極地放任孩子被欺負。 永遠記得,育兒中,任何走極端的行為(要么就打回去,要么就完全消極忍受),我們都需要警惕。 做父母,的確是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技術活兒啊,且行且琢磨吧。一起努力。 ▽▽▽ 回復“打架”,可以看到更多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