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圣賢,千古名篇,既是中華文明的源泉,也是我們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門。 只有領(lǐng)悟了儒、墨、法、道的智慧,才能達到至高至善的人生境界。 溫潤如儒家
儒家推崇“君子”,提倡自省、寬人,形容君子“溫潤如玉”。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顏回走在集市上,見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吵架。 買布的人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么收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上前勸架:“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啦。別吵了”。 買布的人不服氣,指著顏回說:“你算什么?我只聽孔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 顏回火冒三丈:“如果你錯了,怎么辦?” 買布的人說: “那我就把腦袋給你。你錯了又怎么辦?” 顏回說:“我把帽子輸給你?!?/p> 兩人找到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哈哈大笑,對顏回說:“三八就是二十三。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p> 顏回覺得孔子老糊涂了,無奈地把帽子給了買布人。 見買布人拿了帽子,高興地離開了,孔子才告訴顏回:“你輸了,只是輸一頂帽子,他輸了,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 顏回大徹大悟:“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xué)生慚愧?!?/p> 一件小事,便顯露出了孔子溫潤如玉、循循善誘的君子氣質(zhì)。 孔子出于仁義,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既保全了買布人的性命,又用言辭和行為,教育了脾氣暴躁的弟子顏回,一舉兩得,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范本。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被這樣的人驚艷:他們精于人情世故,為人處世圓融周到,遇到任何事都不會急躁、慌亂,總是能很妥帖的解決問題 。 而這群人,往往就是升職加薪,最快最穩(wěn)的那批人。 除了職場,在家庭、生活中,他們也總是能游刃有余,得體的處理矛盾,無論何時,都讓人覺得如沐春風(fēng)。 但要成為這樣的人,其實一點都不難,且看《論語·衛(wèi)靈公》:
成為一個溫潤的人,只需要做到兩點:
面對別人的錯誤和缺點,要始終保持寬容平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要得理不饒人,做什么都要斤斤計較,適當(dāng)?shù)姆胚^別人,其實也是放過了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之前,先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找到彼此利益的平衡點,用最合適的手段,達到共贏,讓大家都舒服。 做到這些,就能避免把自己置于尷尬兩難的境地,在大多數(shù)的人際交往中,都能左右逢源,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能處變不驚、保持溫潤儒雅的形象。 一個溫潤的人,一定是人群中最親切,人緣最好的那個,若能做到寬容平和、換位思考,那個人就會是你。 正直如墨家
墨家倡導(dǎo)社會平等,反對戰(zhàn)爭,是一個注重公平正義的學(xué)派。
戰(zhàn)國初年,楚國決定攻打宋國,并委托魯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聽說后,星夜兼程到達楚都,希望阻止楚王攻宋。
墨子問楚王:“一個人丟掉自己的彩飾馬車,卻想偷鄰居的破車子;丟掉自己的華麗衣裳,卻想偷鄰居的粗布衣,這是個什么人呢?”
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這個人一定有病吧!”
墨子趁機說:“楚國土地富饒,物產(chǎn)豐富,而宋國疆域狹窄,資源貧困。兩相對比,正如彩車與破車、錦繡與破衣。大王攻打宋國,這不正如有病一樣?如攻宋,大王一定會喪失正義,并且一定會失敗?!?/p>
楚王理屈辭窮,又見魯班的攻城器械,被墨子一一破解,楚王無可奈何,被迫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這就是“阻楚伐宋”,從這個故事里,不僅能看到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更能看到一種珍貴的“正直”。
楚國是大國,墨子一介布衣,卻不懼強權(quán),犯言直諫,不僅沒有惹禍上身,還成功的消弭戰(zhàn)爭,救黎民于水火,正是因為他身上“正直”的力量。
正直就是要不畏強勢,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并且能義無反顧的反對錯誤的東西。
這種氣質(zhì),會使人不可抗拒的被折服、被吸引,不由自主的產(chǎn)生認同感,就像墨子僅僅用言語,就能說服了楚王。
生活中也是一樣,正直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敬,無論有什么事,大家都愿意詢問他們的意見。
他們做大事不猶豫,做小事不糊弄,誠實堅韌,敢作敢當(dāng),深深地令人信賴。
正直,更是一種心靈上的高貴,為人正直,內(nèi)心也會是快樂和滿足。
就像雨果所說: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圣人”,但人生的道路,一定需要正直來導(dǎo)航。 自律如法家
法家是馭人之術(shù),對人性的研究深刻,認為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人固有的本性,難以改變,所以主張用嚴格的刑罰,把人們的行為限制在合理高效、合乎法度的范圍內(nèi)。
這與我們現(xiàn)在所提倡的自律,有異曲同工之妙,無非是把管理的對象,從許多人,變成了自己一個人。
法家的兩位代表,韓非和李斯,都是靠著驚人的自律,才能功成名就、青史流芳。
韓非是貴族子弟,生活優(yōu)渥,李斯很早就當(dāng)了公務(wù)員,他們的生活安逸,哪怕安于現(xiàn)狀,依然可以平穩(wěn)度日,但他們不能接受平庸,毅然決然的跳出舒適區(qū),先后拜入荀子門下,志堅行苦的求學(xué)求知。
前者十幾年如一日的著書立說,用一本《韓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惹來秦王覬覦;
后者幾十年如一日的鉆研古籍、勤勉學(xué)習(xí),成為秦朝一代名相,執(zhí)掌天下政令。
用法家的思維管理自己,其實是達到自律的一條捷徑,既將自己的視為監(jiān)督者,又將自己視為被監(jiān)督者,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明確自己的目標(biāo),建立相應(yīng)的獎懲規(guī)則,自然就能對抗懶惰和誘惑。
李斯曾言:“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這可以理解為,一天的自律沒什么稀奇,長期不輟的自律才真的了不起。
當(dāng)你因為自律而變得身體健康、內(nèi)涵豐富,每天早睡早起,獲得了更高的行動效率。
你會感謝那個在混沌生活中覺醒,開始自律的你,因為自律,你變得更加優(yōu)秀,成為了那個最好的自己。
而且學(xué)會自律的你,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自由。
正如沈從文先生所寫:“征服自己的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 淡然如道家
道家認為大道無為、順應(yīng)道法自然,是“出世”“超脫”的代表。
一天,莊子正在垂釣。 楚王派二位大夫前往,請他做丞相:“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p>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有三千歲了。楚王將它以錦緞包裹,珍藏在竹箱里,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兩位,這龜是愿意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活著在泥水中游動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游?!?/p> 莊子說:“二位請回吧,我也寧愿在爛泥里活著?!?/p> 面對丞相的高位,莊子不理不睬,他崇尚自由,淡泊名利的品格,可見一斑。 這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淡然,就是莊子最為后人所推崇敬仰的氣質(zhì)。 面對功名利祿,很少有人能做到莊子的灑脫、豁達,所以我們總會陷于迷茫之中。 人最大的困惑,就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總是被酒色財氣牽絆。 我們擁有的越多,就越是難以放下,想要的越多,就活的越累。一味爭強好勝,就一定會和別人發(fā)生矛盾。
但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人活著,除了生命,沒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有舍才有得。 莊子還有一句:“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闭f的是欲望永遠不可能有窮盡。 面對這個無底洞,莊子給出的方案是“無為謀府,無為事任”。 用無為的眼光,看待世間種種誘惑,別想太多,端正內(nèi)心,保持平和。
就像《逍遙游》里的那只鯤鵬,淡然俯視著世界,隨心而動,不為世俗所擾,朝著自己的方向,扶搖而上,一直飛翔。
只求活在當(dāng)下,不去強求未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
|
來自: 田園小津 > 《領(lǐng)導(dǎo)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