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說知識點梳理 (一)課文字詞詳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①而伯樂不常有。②故③雖有名馬, ①而:表轉(zhuǎn)折,但是。②故:所以。③雖: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隸人之手,⑤駢死于⑥槽櫪之間,不⑦以千里稱也。 ①祗:只,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隸人:奴仆。⑤駢(pián)死:(和普通馬)一同死。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并列。⑥槽櫪:馬槽。⑦以…稱:以…著稱。以,憑。 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盡粟一⑤石。⑥食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時。④盡:吃盡。⑤石:容量單位。⑥食(sì):同“飼”,喂。⑦其:指千里馬。⑧而:表承接。 ①是馬也,②雖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飽,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見,⑦且⑧欲與⑨常馬⑩等?不可得, ①是:這。②雖:雖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⑥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同“現(xiàn)”,顯露、表現(xiàn)。⑦且:猶,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馬:普通的馬。⑩等:等同,一樣。?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盡其④材,⑤鳴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馬鞭趕它。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qū)趕。②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③盡:竭盡。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鳴:馬叫。之:音節(jié)助詞,不譯?!笆持迸c“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馬。⑥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明白。 執(zhí)①策②而③臨之,曰:“天下無馬!”④嗚呼?、萜湔鏌o馬⑥邪?⑦其真不知馬也! ①策:名詞,馬鞭。②而:連詞。③臨:面對。④嗚呼:表示驚嘆,相當(dāng)于“唉”。⑤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⑥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⑦其:代詞。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千里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一石糧食。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飼養(yǎng)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 4.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馬鞭趕它,不能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6.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握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他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 (三)課文分析 1.主題: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jìn)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2.作者的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第一段: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正面論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反面論證: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第二段:進(jìn)一步從反面論證,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執(zhí)策者的愚蠢,勾畫出執(zhí)策者狂妄無知的形象。作者厲聲反詰執(zhí)策者,表達(dá)中心:其真不知馬也。 3.“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千里馬——有才能的人。伯樂——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4.《馬說》中的五個“也”字: ①“不以千里稱也”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現(xiàn)作者憤怒譴責(zé)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正義感的意圖。③“其真不知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jié),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⑤“是馬也,雖有……”中的“也”字,顯然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嘆無人識才?!扒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伯樂”,千里馬“常有”也就等于沒有。“不以千里稱也”:道出了千里馬遭遇之不幸,結(jié)局之慘痛,真讓人感到遺憾、惋惜。 ②悲無力使才。“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與常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沒的千里馬的滿腹委屈,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zé)。 ③憤庸人誤才?!安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反過來還對著受盡了屈辱的千里馬說“天下無馬”,愚昧,更是無知!作者滿腔的悲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馬也”,對食馬者的罪行表示憤恨,對馬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表達(dá)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諷刺。 6.理解式默寫。 (1)總領(lǐng)全文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寫千里馬被埋沒原因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fā)出的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馬也! (7)寫食馬者愚昧無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