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瘋癲史鑒 戰(zhàn)國縱橫家鬼谷子曾說過: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guān)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在這句話里面,捭的意思是開放,用積極的心采取攻勢。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并讓人接受自己的建議。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tài),只是人心隔肚皮,相處不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去之前,自己要打好腹稿考慮清楚前因后果,即欲捭之貴周,這也是說話的第一種套路。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在漢中僵持不下,曹操眼見糧草就要用光,苦思冥想了許也沒相處取敵致勝的妙招。到了晚上,士兵照例前來詢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覺得心煩,看著自己面前的菜肴,隨口說了句:雞肋。主簿楊修從士兵那里接到口令后,哦了一聲,然后念叨了句雞肋,呵了一聲,吩咐旁邊的下人,不用再取寒衣了,主公不日就要退兵了。 楊修還讓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李準(zhǔn)備回家。這事兒傳到了夏侯淳那里?!度龂萘x》里寫道: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楊修賣弄的說:我是從今晚的口令猜出來的。所謂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就像我們的現(xiàn)在的情況,進兵無法取勝,退兵惹人恥笑。在這里呆著沒什么好處,早晚都得回去,不如早早收拾行李,省的走的時候忙亂。 夏侯淳對楊修的聰明才智佩服不已,可曹操聽說后卻怒了。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于是曹操喝令刀斧手把楊修推出去斬首,并把首級懸掛在轅門外示眾。 做人簡單方安心,做事周密才安全。缺乏周密就容易草率。楊修猜到了雞肋的前因,卻沒料到自己把話說出去的后果,才會引來禍端。就像儒家經(jīng)典《論語》里說的那樣: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為人處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需要謹(jǐn)言慎行,而在某些必要的時刻卻需要緊閉心之門戶,以闔字應(yīng)對。既不能讓別人的言論動搖自己的內(nèi)心,也不能控制不住把心里的想法透露出去。即欲闔之貴密,這也是說話的第二種套路。 北宋時期,宰相富弼做官的時候,審案辦事基本不像旁人表示自己的喜怒??偸悄軌蚝芄奶幚硎聞?wù),尤其是在出使遼國的時候,富弼義正言辭的拒絕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就連遼興宗都看不出他的虛實,只好選擇退讓。 南宋詞人周密在《癸辛雜識別集》稱贊說:富鄭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語。守口如瓶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行。富弼死后,謚號文忠。宋哲宗親自為他撰寫碑首"顯忠尚德",最終位列昭勛閣,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 說話是一件雙方或是多方互動的事兒,懂得關(guān)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只能算是知己,還需要知彼才能更加如意。這就是需要做到第三點: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yīng)必出。 俗話說:聽話聽音,刨樹刨根。大多數(shù)人說話并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貿(mào)然接受對方詞不達意的說辭,很容易就會曲解對方的想法,很難給出讓對方滿意的反應(yīng),給自己和他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在比較重要的場合,最好根據(jù)對方的話,認(rèn)真揣摩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對方言有不合,自相矛盾,那么就應(yīng)該反復(fù)核對一下,探知其真正的目的,然后對癥下藥。效果自然事倍功半,讓別人省心省力,才能讓別人高看并幫助自己。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感覺還不錯的話還請花費幾秒鐘時間點贊或評論支持獎勵一下,如果愿意關(guān)注那就更好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