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大勢,三個對立的政治集團的戰(zhàn)略意圖 諸葛亮對時局做了如下分析:北方“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候,此誠不可以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此誠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劉備)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br>曹操的戰(zhàn)略意圖十分明確。蕩平江南,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曹操把大戰(zhàn)略意圖分成了兩步.先對孫權脅迫拉攏,目標指向劉備.曹操給孫權的檄文如下:“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tǒng)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無觀望,速賜回音” 注意:“會獵于江夏” “同分土地”句。 孫權如果接受了曹操的拉攏,曹操、孫權兩軍聯(lián)合擊劉備,劉備必被消滅,當時劉備實力有限,更無鞏固的基地和退守土地。 但,消滅劉備之后,孫權也只有二條死路,一是降曹操,一是被曹操所消滅,因為曹操要與孫權"會獵于江夏",必要越過長江,那么,東吳唯一的天然屏障和水軍優(yōu)勢盡失。 而平坦的江南平原,正適于曹操的大規(guī)模步騎兵作戰(zhàn)。曹操也不會消滅劉備后全軍退回江北.即使不馬上消滅孫權,也不可能的把他戰(zhàn)領的土地城池交與孫權(檄文中說得很明白:平分土地),關鍵時刻曹操一聲令下,曹軍就可從三面攻擊東吳。 孫權如果與劉備聯(lián)合,拒曹操江北,孫吳土地盡保,相對的和平穩(wěn)定對于以農(nóng)桑為主的江南是很重要的。而當時劉備的軍事力量還沒有形成對孫吳的威脅,孫權有一定的主動權控制事態(tài)發(fā)展,處理與劉備的關系。 劉備一方,更希望能贏得時間,向西南發(fā)展,完成取西川的大戰(zhàn)略意圖。因為曹操是直指自己而來的,孫權即使保持中立,自己也沒有力量同曹操單獨對抗,只有與孫權聯(lián)合,才可抗擊曹操。 至此,三方戰(zhàn)略意圖都明確了: 曹操一方,遭孫權拒絕后,決定兩步分一步走,直接蕩平江南。 孫權一方,與劉備聯(lián)合拒曹操于江北,贏得暫時和平,控制劉備的發(fā)展。 劉備一方與孫權聯(lián)合拒曹操于江北,贏得時間,實施取西川的戰(zhàn)略目標。 于是開始了古戰(zhàn)場有名的赤壁大戰(zhàn)。 戰(zhàn)役結果,除敗方曹操外,孫劉兩方都實現(xiàn)了各自的戰(zhàn)略意圖。 孫劉方以孫吳大將軍周瑜為統(tǒng)帥,以孫吳軍事力量為主,以劉備軍事力量為輔。組成軍事同盟。完成指定戰(zhàn)斗任務和作戰(zhàn)目標。戰(zhàn)役敵對三方動用無數(shù)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各自的精銳部隊和智囊精英人物,耗時數(shù)月,完成了一場慘烈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 所以,這次戰(zhàn)役對孫吳劉備來講,只要將曹操拒于江北就是全勝大勝,捉曹操殺曹操之事,并非是這次戰(zhàn)役的最終目的。 二 古戰(zhàn)場無人可媲美的大手筆—放曹操。 “……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边@個大戰(zhàn)略意圖,成為劉備和他的政治軍事核心人物們一生都在努力實現(xiàn)著?!熬懿懿儆诮?贏得時間,實施取西川的戰(zhàn)略目標.”是赤壁之戰(zhàn)劉備方的戰(zhàn)略意圖。 在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表現(xiàn)的猶為出色。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有很多“神化”的地方(小說作者是想神化,結果敗筆連連)。但三國志中還是比較客觀的記錄了諸葛亮的功績。諸葛亮的一生功與過以及處事用人不是本文討論的主題,這里不多說了。 而在大的戰(zhàn)略意圖上,諸葛亮一直把握的很準,由其是出山之后到蜀國初建,這一關鍵時期。赤壁之戰(zhàn)是決定劉備一方命運關鍵的一戰(zhàn),也是諸葛亮出山之后參與組織的第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役。諸葛亮在這場戰(zhàn)役中才華畢露。一個大戰(zhàn)略家的膽略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輝。 曹操除了大部精銳部隊在前方準備渡江作戰(zhàn)外,在后方還有強大的后備力量和后援軍隊。周瑜統(tǒng)帥的吳軍主力做戰(zhàn)役的主攻,而劉備一方主要是完成堵截任務。 冷兵器時代,大型非包圍戰(zhàn)的戰(zhàn)斗,在正面突擊中,如果想捉住對方主帥是很難的事,由其是像曹操這樣的國家軍隊級的主要首腦人物,敗方會全力保護的。因此,吳軍抓曹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事實正是這樣。曹操在部下戰(zhàn)將的拼死保護下,逃離主戰(zhàn)場。 三國志中有一段描寫,請細細讀來: ……(部置完兵將后。)孔明謂玄德曰:"主公可以樊口屯兵,憑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br>時云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云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zhàn),許多年來,未嘗落后,今日逢大戰(zhàn),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 “全然不睬”!一個大活人,又是劉備的大兄弟,為什么?妙就妙在這里。 “孔明笑曰(注意這個笑,可不是嚴肅地):”云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叫去?!?br>哈哈哈哈,寫到這里,我也大笑起來,這么重要一場戰(zhàn)役,孔明卻笑著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忘了安排!忽然想起來了,又不當回事的要把這個“最緊要的隘口”交給一個他“全而不睬”還有些“違礙”的人。是諸葛亮視戰(zhàn)爭為兒戲?還是諸葛亮就是要放曹操? 有人會說,諸葛亮也不確定曹操會從那里逃跑???呵呵呵呵,關云長也是這樣想的,于是他逼著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 “云長曰:‘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我亦與你軍令狀?!崎L大喜。 當然,在這之前,云長自己也立了軍令狀。 再看后面: “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得放了。’孔明曰:‘亮夜觀星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叫關云長做了亦是美事?!?br>這不是說得明明白白?就是要放曹操,就是要關云長放曹操。 至于觀星象這類事,是作者想神化諸葛亮寫出來的敗筆。也是受當時有神論影響的結果。這個可以不去管它的。 這里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明確要放曹操,為什么要放曹操?捉住曹操是殺還是不殺? 殺與不殺都會換來操方勢力的報復,不殺,對方可以救主的目的再戰(zhàn)。殺了,對方可以復仇的目的再戰(zhàn),使孫劉兩家長期陷入戰(zhàn)爭狀態(tài),這是違背最主要的戰(zhàn)略意圖的。 那么為什么要由關云長去放曹操呢? 當時的孫劉聯(lián)盟,從實力來講是以東吳為主體,劉備從之。放曹操對劉備的政治集團有利,但,真的大張齊鼓地抓了放,那么對孫權如何交待?,密放曹操。何必抓他?如果消息一但走漏,會使孫劉聯(lián)盟產(chǎn)生裂痕。劉備方需要的不是孫劉一戰(zhàn)聯(lián)盟,而是聯(lián)盟的持續(xù)。更不能前門拒狼,后門又迎來虎。剛打退曹操又跟孫吳打起來。所以要放,就要放得自然。要讓孫吳說不出什么看不出什么破綻。 其次:劉備中任何一員大將都不可能放過曹操,如果諸葛亮真要活捉或殺了曹操。只要換一員大將去就可以了。只有關云長受過曹操禮遇之恩,他又是重情義之人,才有可能放走曹操。關云長的重情義的美名,當時的孫權周瑜也是知道的,因有關云長和曹操前面的關系,也不會懷疑到諸葛亮是故意要放走操。 再三:劉關張是結義兄弟,立有不求同日生,只求同日死的誓言,關云長的身份極為特殊,既使以私放曹操罪違令當斬也有赦免的理由和條件,,如真殺了關云長,那不等于同時要把劉備和張飛一并殺了,更何況,實為一計,怎可自損一員大將。諸葛亮用人之巧,恰在此處。 終究是一場要演得極逼真的戲。讓主要演員都不知他在演戲,才是天才的導演。諸葛亮辦到了。 果然,當諸葛亮裝模作樣的叫武士將關云長推出斬之的時候,劉備出來說情了。 “昔吾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今云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光煥發(fā)將功贖罪”孔明方才饒了。哈哈哈,說什么情?演戲而已。 從“全然不睬”到“方才饒了”全過程何等自然順暢,目的達到了,大將保住了,對孫吳又有了交待。此等大智非一般人所能悟出,更何況做到。 順便說一句,關云長以前對諸葛亮有點瞅不上,這下也服了。 后來人因各種原因,把諸葛亮這種巧妙安排和真實意圖淡化了,過多渲染關云長重情意私放操的“私”字上,那只是文人閑士別有所圖的一種無聊作法,而且一般人又怎可與有大智慧的戰(zhàn)略家諸葛亮相比。 從諸葛亮與劉備確定戰(zhàn)略意圖,到說服孫權,輔助周瑜完成戰(zhàn)略部署再到“方才饒了”關云長,有多少個令后人驚嘆的精彩……。 更有人愚到“軍法”"軍令"和“法治”"法治社會""法律"都分不清,還在那里裝腔作勢,笑煞我也! 本人以為文壇評論之所以少有大家,是因為評論者或如蚯蚓鉆于土中,游于文字之間,雖細膩但無大見的,或如蒼鷹俯于空,雖有凌云之勢,卻不知潭水深淺 好的評論家應如游龍戲水思路清晰開闊.時如龍潛潭底,時如龍騰于空,思想自由。 三國人物生活于大動蕩,大沖突時代,主要人物都在生死存亡的極限中交量。各政治集團對于對手性格,修養(yǎng),用兵方式和決策者的性格弱點,核心成員間的相互關系,國力等都極為熟悉,這樣的交量環(huán)境要求人物必須有大智慧大勇氣大韜略才能生存!一絲機遇抓住就可大勝或扭轉大局,一點失誤就會損兵折將.計高三籌方可大勝,一絲疏忽就可大敗,場場戰(zhàn)斗慘烈!這就是為什么不可以成敗論三國英雄的基礎。這就是為什么評論者們要視野開闊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