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通用機槍”概念,指的就是能快速的完成各種任務下的角色轉換,通用機槍的概念脫胎于馬克沁這類“中型重機槍”,火力壓制能力更加強大,卻又擁有不亞于輕機槍的機動性能。故而二戰(zhàn)德軍將MG34\42機槍作為了步兵火力的支柱和戰(zhàn)術行為的核心。 在輕重運用上,MG42主要靠的是槍架,它本身配備了兩腳架,大部分配屬給擲彈兵的MG42都是作為輕機槍使用的。根據(jù)陣地戰(zhàn)需求,只要將專用的重槍架安裝上,或者安裝在載具的專用槍位上,MG42即可負擔重機槍職責。 這個重架用一個士兵即可背負,打開腳架后,槍身的高度能調整得非常高,比之當時許多馬克沁槍架更加優(yōu)秀,適用于各種地形的固定陣地,但是相應的也帶來了累贅,某些擲彈兵并不太喜歡。略顯復雜的槍架容易在戰(zhàn)斗中損壞,攜行它也會讓本就消耗極大的機槍彈藥攜帶量減少。 裝甲擲彈兵倒是無所謂,因為他們有配屬的運輸載具,彈藥方面更加充足。不過裝甲擲彈兵往往不會離開載具太遠去作戰(zhàn)。 做輕機槍用就簡單了,德軍最常用的就是MG42的輕機槍機動戰(zhàn)術,擲彈兵掩護兩挺機槍的交叉火力進行伏擊,或者依托機槍的交疊壓制進行突擊。MG42擁有超過馬克沁一倍的火力,對面布倫、BAR、捷格加廖夫DP28之流機動性不見得比MG42強,火力卻哭都比不上變態(tài)的德軍。 今天的MG3通用機槍與當年的MG42幾乎沒什么變化,腳架這些東西也基本保持了原樣,畢竟一場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經(jīng)驗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推翻的。 連帶著當年的一些戰(zhàn)法也被繼續(xù)沿用,比如肩膀扛大槍,不少人認為這樣會震死士兵,實際上超過馬克沁射速一倍的MG42被扛肩膀上臨時射擊是常事兒。只不過德軍為了控制槍管發(fā)熱改變了射擊頻率,將連續(xù)射擊和短點變成了扇面長點。 MG42最大的問題也在這兒,即便把它通過重架變得更穩(wěn)定,也無法解決它骨子里就是個“通用機槍”的本質。高射速帶來了大量的彈藥消耗和快速過熱的槍管問題,做輕機槍用它非??孔V,但是在鋪天蓋地的大決戰(zhàn)面前就有些HOLD不住了。譬如庫爾斯克會戰(zhàn),譬如諾曼底登陸。它能帶來瞬時的暴虐火力,卻并不是個威猛先生。 不過通用機槍的魅力就是這樣,這種武器的定位就是萬金油,只要有合適的崗位能架設上它們,它們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完成好這個崗位的工作。槍架允許,你拿MG42防空都可以。
架在車輛上的MG3和231號虎式坦克上的MG42,這種改變其實并非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不同,MG42的車載重機槍架在當年就是個比較多品類的東西,反正都能安得上去就行。
比如這個安裝在獵虎屁股后面的槍架,它設置的比較高,便于成員站在殲擊車后面發(fā)動攻擊。類似這樣的機構很多,搜索車、摩托、汽車等很多地方的槍架都有區(qū)別。
不過,如果你有需要,MG42拿著沖鋒都可以,只要捏住兩腳架,用MG42獨特的機槍槍托頂住身體進行穩(wěn)定,剩下的就靠你的麒麟臂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