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量子顯微鏡。 上圖是2013年科學家們用量子顯微鏡拍到的氫原子的圖片,它是人類歷史上給原子拍照拍的最清楚,最近景的圖片了。從圖中可以看到電子云,要知道氫原子是由一個質(zhì)子一個電子組成的,一個電子就已經(jīng)瘋狂運動成為一團云了。 另一個觀察原子最普遍的一種顯微鏡叫STM顯微鏡。 它的工作原理利用的是量子隧穿效應。 這是個非常神奇的現(xiàn)象。 舉個栗子,一個人站在一座山下,如果他想到山那邊,他就必須爬過這座山。但到了量子領域,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這個小小的量子(比如電子)竟然不用爬山,而是神奇地找到并穿過了“山體隧道”,到達了另一邊。這就是量子隧穿效應。 一句話說明白,量子可以穿墻而過,而你卻只能頭上撞個大包。 STM正是利用這一原理,用一根很細的探針,針頭上只有一個原子,然后在針尖上施加一個電流,然后讓這個原子去接觸被測量的物質(zhì),根據(jù)電流和距離的關系,我們就能知道原子長啥樣和怎么排列了。 1990年IBM的科學家展示了一項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圖片,他們用STM在金屬鎳表面用氙原子組成了IBM字樣。1993年,他們故技重施,用鐵原子在鈷上面寫了個漢字“原子”。 利用STM,科學家終于可以看到物質(zhì)的原子層面是如何構(gòu)成的了: 金和二硫化鉬的表面原子構(gòu)成。 如上,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那根探針,隨意地移動原子,并且可以利用這一技術進行原子層面的工程搭建,當然了,這里《三體》小說中,質(zhì)子的高維度展開和蝕刻還是差太遠了。 科學家們利用STM讓Si(111)搭成了一個六邊形的小山包。 原子都能隨便擺弄了,分子就更不成問題了。比如,我們可以利用STM,對一些DNA進行重新編輯等。 曾經(jīng)人們認為STM就是人類的觀測極限,但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讓我們一睹電子、質(zhì)子,甚至夸克的真實面貌,也不是不可能。 科學可以很有趣,歡迎關注本姑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