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中期紫砂界,有四大家——惠逸公、楊彭年、楊鳳年、馮彩霞,今天小編就來大家品一品這些名家的作品! 惠逸公(約1766-1831,乾隆-道光)逸公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zhì)俱備,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伯仲,故世稱『二惠』。孟臣制品渾樸精巧俱備,逸公則長於工巧,而渾樸不遠。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俱備,刻鐫或飛舞或沈著。其壺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
此壺為矮梨形,泥色朱黃,胎質(zhì)尤佳,壺體鼓腹飽滿,三彎流與圓弧執(zhí)把渾厚粗壯,壺口與蓋緣及壺身,明針講究,整體周正,足見此壺泥、工俱佳。造型典雅豐潤,秀逸韻致,誠為功夫茶首選佳器。
朱泥精煉,窯燒成熟呈梨皮狀,胎薄工精。壺體呈鼓腹式,一彎短流胥出,環(huán)形把,弧蓋,扁圓鈕,壺底圈足內(nèi)收,修飾講究。線條渾樸飽滿,氣度大方。
此壺流傳有序,歷經(jīng)民國上海大藏家龐元濟珍藏,著錄于龐氏自錄藏品集《虛齋名陶錄》。2005年4月,美國紐約E&J Frankel古玩公司的紫砂展銷會上,出現(xiàn)了廿九件《虛齋名陶錄》中的原件,皆為李氏家族收藏,其中第12號展品即為此件。據(jù)序文介紹,李先生在30年代任國民政府空軍上校,在山東抗日時得到了這批被日軍充公的文物,后來輾轉(zhuǎn)赴臺,復隨李氏至美國。
印文: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詩文:陳鴻壽“長春森伯餅金不易丙子春月曼生作銘”。漢君式壺為陳鴻壽結(jié)合書畫紫砂金石創(chuàng)先河之風曼生十八式作品之一 ,“長春森伯餅金不易丙子春月曼生作銘”為陳鴻壽書并刻,道光第一名平楊彭年造壺,用泥特殊周身顆粒如金砂閃,文人治印“阿曼陀室”章款。為紫砂工藝、道光期最出色之曠世之作。
壺為傳統(tǒng)之竹節(jié)式,壺身筒式,三段竹節(jié)。獨孔三彎流,竹節(jié)形,一枝竹枝彎流跨橋至壺身,三片竹葉點飾壺身。壺鈕為一節(jié)扭轉(zhuǎn)之竹根,極為別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