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diǎn)十大著名食蟻動物:食蟻獸
蟻類包括白蟻和螞蟻,其實(shí)這是兩個不同物種。不過蟻類是大自然非常常見的生物,也是很多生物的獵物。大自然界中有不少食蟻?zhàn)?,一些種類甚至專門以食蟻為生,如大食蟻獸、土豚、蟻鴷等。本篇就介紹筆者個人認(rèn)為的十大著名食蟻動物,也屬于代表性食蟻動物,同時(shí)介紹一下自然界喜歡吃螞蟻的動物,但不再單獨(dú)成篇。
食蟻動物種類非常多,如食肉目獴科的獴類雖以捕蛇著稱,著名種有灰獴、紅頰獴等,但不少捕食蟻類。白尾獴屬的白尾獴(見上圖)別名貓鼬,體長53-71厘米,尾長40-47厘米,體重2.9-4.2千克,是體型最大的貓鼬,頭長而窄,腿較長,耳大而圓,身體整體灰色,腿黑色,尾棕黃色,尾后半部白色,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廣大地區(qū)及阿拉伯半島南部,亞種7個,喜群居,主要以蝗蟲、白蟻、蟋蟀、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老鼠、鼩、蜥蜴、蛇和小鳥,還會用石頭敲開鳥卵,有時(shí)會襲擊家禽??c獴屬的縞獴(見上圖),別名非洲獴、斑紋灰沼貍、橫斑獴,體長30-40厘米,尾長20厘米,體重1.6-2.3千克,周身長滿棕灰色的短毛,背部有深色的條紋,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東部,日間集體活動,喜歡吃甲蟲、蚱蜢、白蟻、蝸牛、蝎子、鳥卵、爬行動物的蛋,也捕食嚙齒類、蛇,偶爾吃落到地上的水果。
哺乳類的鼩鼱堪稱為“捕蟻能手”,24小時(shí)能吞食1000多只工蟻、兵蟻。食蟲目鼩鼱科鼩鼱屬的小鼩鼱(見上圖),體長4-6厘米,尾長4-5厘米,體重3-5克,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外形似小鼠,但吻長嘴尖,眼小耳圓,體毛主要褐色,腹部白色,尾長而裸露,顎下有唾液腺,能分泌毒液,分布于歐亞大陸,主要以昆蟲和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之一。披毛目的食蟻獸是最著名的食蟻動物,共2科4種。其中倭食蟻獸科倭食蟻獸的侏食蟻獸(見上圖),別名倭食蟻獸,體長總長36-45厘米,尾長17-24厘米,重1.75-4.0千克,是體型最小的食蟻獸。體毛軟密,呈金褐色,口鼻部較短,尾能卷曲,前爪上有兩個大爪,不少亞種呈深褐色,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從墨西哥最南端到巴西、巴拉圭的廣大地區(qū),已確認(rèn)亞種7個,棲息于茂密的低地雨林中,夜行性,主要以螞蟻為食,也吃白蟻、其他昆蟲及腐爛的水果,天敵主要是哈佩雕等大型猛禽。
食蟻獸:食蟻專家
類別:哺乳動物 科目:披毛目食蟻獸科
產(chǎn)地:美洲
食蟻獸分布于美洲,是貧齒目或披毛目(披毛目獨(dú)立稱目成為貧齒總目下的一目)食蟻動物的統(tǒng)稱,除侏食蟻獸單獨(dú)成科外僅1種,食蟻獸科2屬3種。食蟻獸吻部尖長,嘴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粘液,適于舐食昆蟲;耳小而圓;前肢力強(qiáng),第三指具特別發(fā)達(dá)并呈鐮刀狀的鉤爪,后肢4-5趾亦具爪。頭骨細(xì)長而脆弱,無齒。食蟻獸吃螞蟻、白蟻及其他昆蟲。侏食蟻獸(見上圖)樹棲,也常下地。小食蟻獸尾可卷纏,喉部和肩部黑斑在頸部成項(xiàng)圈狀,日間多隱蔽在密林或躲在樹洞里,夜間出來覓食,常用前肢爪搗毀蟻巢。
食蟻獸頭骨長而大致呈圓筒狀,顴骨完全,長的鼻吻部有復(fù)雜的鼻甲。齒骨細(xì)長,無齒。蠕蟲狀的長舌能靈活伸縮,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粘液,用于粘取眾多的蟻類。這些發(fā)達(dá)的腺體位于頸部。前肢有力,第三趾粗大,長著強(qiáng)而彎曲的爪,其余各趾縮小。食蟻獸身體結(jié)構(gòu)特征是與其捕食昆蟲的一系列活動相聯(lián)系的。小食蟻獸(見上圖)完全樹棲,在高樹覓食,中美小食蟻獸(見上圖)以樹棲為主,也常在地面活動,步行時(shí),前肢靠帶彎爪的內(nèi)向趾背著地,都是夜行性動物。
食蟻獸科包括2屬3種,小食蟻獸屬2種,如中美小食蟻獸(見上圖),體長1.2-1.3米,包括尾長40-68厘米,體重3.2-4.5千克,外形似小食蟻獸,眼小,耳小而圓,吻長,卷尾,體色大部分淡黃色或棕褐色,該物種背部和肩部呈黑色,如同穿了黑色馬甲,前腳4趾,后腳五趾。該物種分布從墨西哥南部到中美洲一直到安第斯山脈背部的熱帶亞熱帶的森林中,目前已確認(rèn)亞種4個。
中美小食蟻獸主要是樹棲,棲息地為亞熱帶及熱帶干旱森林、潮濕低地、紅樹林、山區(qū)及大草原等地,主要是晝伏夜出,但經(jīng)常白天活動,食物基本上是白蟻和螞蟻,也被觀察到吃少量的水果。已知天敵主要為美洲虎和哈佩雕。該物種無固定的繁殖季節(jié),雌獸妊娠期130-190天,每胎產(chǎn)仔1個,已報(bào)道該物種壽命可達(dá)9年6個月,已被列為瀕危物種。
小食蟻獸屬的小食蟻獸(見上圖),別名領(lǐng)食蟻獸,二趾食蟻獸,體長34-88厘米,卷尾長37-67厘米,體重1.5-8.7千克,口鼻部很長,肩部背部臀部有黑色斑紋或斑塊,身體其他部門黃色、棕褐色或黑色,和近親背部小食蟻獸前肢是個爪后肢五個爪,與背部小食蟻獸最大不同是該物種的耳朵平均長5厘米,而北部小食蟻獸平均僅長4厘米。小食蟻獸分布于南美的委內(nèi)瑞拉和特立尼達(dá)南部、巴西南部、阿根廷背部和烏拉圭的潮濕或干燥森林中,已公認(rèn)亞種4個。
小食蟻獸主要是晝伏夜出,偶爾白天活動,單行,常利用中空樹洞或犰狳等其他物種的洞穴,基本上是樹棲,在地面上行動笨拙,遇敵害可從肛門放出臭氣,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可能吃水果,有的認(rèn)為可吃蜂類,人工飼養(yǎng)壽命最長達(dá)9年6個月。因過度狩獵、棲息地被破壞,該物種瀕臨滅絕。
大食蟻獸屬的大食蟻獸(見上圖),體長總長1.81-2.17米,一般雄性體重33-41千克,雌性體重27-39千克,是體型最大的食蟻獸。相對其他食蟻獸,大食蟻獸的頭長達(dá)30厘米,體毛長而堅(jiān)硬,可長40厘米,尾部密生長毛,頭細(xì)長,眼耳極小并吻成管狀,無齒,舌細(xì)長并能伸縮,借以舐食蟻類、白蟻及其他昆蟲。前肢除第五指外,均具鉤爪,后肢短,五爪大小相仿。體灰白色,背面兩側(cè)有寬闊的黑色縱紋,紋的邊緣白色。
大食蟻獸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棲息地類型較多,生活于森林、草原和沼澤地岱等多種生活環(huán)境中,在地面活動,不過通常是在開放地帶棲息。地棲的大食蟻獸用指關(guān)節(jié)及彎曲的趾行走。
大食蟻獸是美洲特有的物種,外形獨(dú)特?zé)o二,沒有牙齒,眼睛和耳朵較小,視覺較差,但舌頭較長,嗅覺靈敏,主要是白天活動,但2006年一項(xiàng)研究表明潘塔納爾的大食蟻獸主要是晝伏夜出,在清晨和夜間最為活躍。
大食蟻獸通常在濃密的灌叢中休息,天涼休息時(shí)利用高草筑一個淺巢,蜷縮身體用長尾蓋住自己,尾巴既可維持身體熱量又可偽裝,而背部的鬃毛被認(rèn)為是警戒色。一般單獨(dú)活動,雌獸攜帶幼崽時(shí)才形成小的群體。
大食蟻獸善于游泳,能游過寬闊的河流,常下水洗澡。覓食時(shí),也能爬上白蟻丘和樹木。爬樹或白蟻丘時(shí),站立著用前爪抓著樹枝,后腳落地。無水可飲時(shí),能挖地面找水解渴。
大食蟻獸是典型的食蟲動物,食性特化,基本上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吃甲蟲和西方蜜蜂的幼蟲。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吃牛奶、雞蛋、碎牛肉的混合物。大食蟻獸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蟲。
大食蟻獸全年可繁殖,妊娠期大約190天,一胎只產(chǎn)一個幼崽,新生幼崽一般重1.4千克,3個月后吃固體食物,10個月后完全斷奶。小食蟻獸通常在9-10個月后獨(dú)立生活,2.5-4歲性成熟。大食蟻獸的壽命長達(dá)16年。
大食蟻獸的體溫較低,通常約33攝氏度,低于哺乳動物的常見溫度36-38攝氏度,新陳代謝也較其他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緩慢。
大食蟻獸外形看起來很有威脅性,常被誤認(rèn)為或幻想為是有威脅或可怕的物種,事實(shí)上該物種性情溫和,對人畜無害,基本上以蟻類為食。大食蟻獸用尿液標(biāo)志領(lǐng)土,雌性食蟻獸對同性的包容性遠(yuǎn)遠(yuǎn)甚過雄性對同性的寬容,雌性食蟻獸的領(lǐng)地可重疊,但雄性可能因領(lǐng)地之爭而發(fā)生打斗,雙方用爪子搏斗。
大食蟻獸的天敵除人類外,主要是美洲虎、美洲獅等大型食肉猛獸。雖大食蟻獸的性情溫和,勢力較差,行動緩慢而遲鈍,但有一定的自保能力。大食蟻獸的皮膚又硬又厚,能暫時(shí)抵抗捕食者的利牙利爪,前肢勾型抓堅(jiān)硬有力可反擊,同時(shí)口中還發(fā)出口哨聲威脅對手,與大型捕食者搏斗,有殺死美洲獅、美洲虎的記錄。同時(shí),遇到敵害時(shí),大食蟻獸也可選擇會疾走而逃。
食蟻獸是食蟻專家,一頭食蟻獸的舌頭能驚人地伸到60厘米長,并能以一分鐘150次的頻率伸縮。舌頭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的粘液,螞蟻被粘住后將無法逃脫。食蟻獸還可用利爪撕開白蟻丘或蟻穴,但不吃光蟻類,而是吃一部分便選擇離開。大食蟻獸的舌頭能伸出口外0.5米多進(jìn)行舐食。
欣賞食肉目獴科獴屬的灰獴
欣賞食肉目獴科獴屬的紅頰獴
欣賞食肉目獴科白尾獴屬的白尾獴
欣賞食肉目獴科縞獴屬的縞獴
欣賞食蟲目鼩鼱科鼩鼱屬的小鼩鼱
欣賞披毛目侏食蟻獸科侏食蟻獸屬的倭食蟻獸
欣賞披毛目食蟻獸科小食蟻獸屬的中美小食蟻獸
欣賞披毛目食蟻獸科小食蟻獸屬的小食蟻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