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與魯國陬邑,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曲阜境內(nèi)。他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員猛將,曾手托城門吊閘救護中計的魯軍撤退,由此可見叔梁紇的英勇氣概。叔梁紇六十六歲那年,娶顏氏之女,年僅十八歲的顏征在為妻。史書記載,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丘。有后人望文生義,貶低孔子說他是他的父親叔梁紇與顏氏女在野外偷情而生。其實,所謂的“野合”是因為當時叔梁紇與顏征在的年齡差距相差太大,二人結(jié)合夫妻與周禮不合,于是夫妻二人在尼山筑屋居住,并生下孔子。由于他們住在野外,所以史書稱之為“野合”。叔梁紇在孔子三歲時去世,孔子與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生活清苦,但是孔子卻在清貧的環(huán)境中勤奮學習,由此成就了孔子的一套完整的中國儒家理論學說。 后來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多少知道一些,孔子憑借學問三十歲時在諸侯國中已經(jīng)小有名氣。但諸侯都是向孔子問政,并沒有招收孔子做官的打算。后來孔子五十多歲在魯國做了司寇,但是他見魯國做事不合禮儀,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鬃拥拇蟀肷荚跒樽约旱氖送久β抵?,尤其是在周游列國期間,更是落魄得“惶惶如喪家之犬”。那么,孔子作為后來的圣人,儒家學說的宗師,為什么在當時卻郁郁不得志,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最后落得面向天地長嘆的結(jié)果?是孔子的能力不夠嗎?怎么會呢,孔子六藝精通,哪樣單獨拿出來都可以各藝專業(yè)人士媲美。在弟子三千中,培養(yǎng)出精通六藝的弟子七十二人。還有他的儒家治國思想,在當時任何一個諸侯國實施起來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孔子五十六歲在魯國作司寇期間,只參與國政三個月,就使魯國上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市場買賣公平,政治開始清明起來。就連齊國聽說這種情況之后都感到害怕,因為一旦魯國的國風這樣延續(xù)下去,國家強大起來是早晚的事情。而魯國一旦強大起來,那么受害的第一個就是齊國。所以,齊國用計送給魯君鼓樂美女、寶馬香車,讓魯君在溫柔鄉(xiāng)里醉倒,消除齊國隱患??鬃诱强吹紧攪鴩杏嫼蟮臓顟B(tài)而憤然出走的。 鑒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博學多藝,而且治國主張一旦施行,確實是有強國固本的作用。但是在諸侯割據(jù),各國急需人才治國安邦的時代,為什么孔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卻得不到重用,即使周游列國到各諸侯國毛遂自薦也不得施展才能,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筆者認為,首先是孔子自身的問題。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一整套理論性的東西,他所宣揚的是以禮治國的方針。并且,不能有絲毫的偏差。如果出現(xiàn)與自己的理論不合的觀點,孔子是決不能容忍的。他的學生子貢就曾經(jīng)勸孔子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意思是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不但不聽子貢的勸說,還說子貢的理想不夠遠大。后來孔子又問顏回自己的主張可不可以減低標準,顏回則完全同意孔子的做法。于是孔子竟然夸贊顏回說你如果是富翁,我可以做你的管家。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孔子其實對自己當時的處境認識得是很清楚的,只是他不想為了做官而做官,他在自己的原則之內(nèi)宣揚他的思想主張,并且在固執(zhí)的堅守著自己的底線。所以,這樣的結(jié)局出現(xiàn),是孔子堅持儒家學說的政治主張不可變通的結(jié)果。 其次,各諸侯普遍存在要面對現(xiàn)實的問題。 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正是諸侯混戰(zhàn)互相征伐的混亂時期。孔子到各諸侯國宣揚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思想上是沒問題的。但是在現(xiàn)實面前,卻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種理想主義的東西。當時的各諸侯國都在進行著軍備競賽,大國對小國虎視眈眈,小國對大國極力提防。各國要生存的前提就是武力的強化,戰(zhàn)略的部署。在把能攻善伐作為賢能標準的諸侯們面前,儒家學說的德政顯然不是諸侯們所需要的。而且儒家學說在這種環(huán)境下,是即使可用但卻需要時間的一種休養(yǎng)生息的長久戰(zhàn)略思想。 就像孔子在魯國作司寇,魯國開始出現(xiàn)新氣象。但是還沒等這種新氣象轉(zhuǎn)化為國家強盛的動力,就被齊國用計殺死在搖籃里。再比如,當初齊景公問政孔子后,想啟用孔子,并給他封地。晏嬰勸阻齊景公說:儒者這種人,不能任為下臣使用;不能讓他們這種做法形成風氣;他們四處游說乞求官祿,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F(xiàn)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上朝下朝禮節(jié),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規(guī)矩,這些繁文縟節(jié),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從晏嬰勸說齊景公的說法看來,孔子的這種繁文縟節(jié)的禮法治國以及打破不了現(xiàn)實的德政在當時肯定是行不通的。 當然,孔子周游列國不得志肯定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是綜合來看,這兩個原因應(yīng)該是最主要的原因。用一句現(xiàn)在的話說,孔子當時的理想很豐滿,但是現(xiàn)實很骨感。所以,孔子周游列國作為歷史的重要事件雖然沒有成為孔子命運的轉(zhuǎn)折點,但是卻給后來的圣人增加了被后人祭祀的閃光點。這種事物的轉(zhuǎn)化,恐怕連孔老夫子自己都不會想到。也許,這才是他當年周游列國而被后人崇拜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各位看官,您對孔子周游列國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