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新浪草根名博重點推薦 《史記》在中國無論從其歷史地位還是從其文學價值都是相當高的,從古到今,歷代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對司馬遷的《史記》推崇備至,尤以魯迅的評價成為了歷史的定格,評價此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確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歷史著作,他的偉大在于記載了中國約三千年的歷史,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就是憑借《史記》的記載,也正是由于《史記》這部偉大作品的出現(xiàn),讓我們中華民族找到了起源,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凝聚力從此體現(xiàn)! 然而,筆者在閱讀《史記》時,認為《史記》也有它的瑕疵,也有它的敗筆,歸納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 敗筆之一:《史記》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顯然是不正確的。研究歷史的都知道,中華起源于中原一帶,即主要集中在現(xiàn)在的河南一帶向周邊發(fā)展。而黃帝時期北方有游牧民族和部落或政權,最著名的莫過于匈奴部落,南方有許多不同的部落和政權,如東越、南越,西部有不同的部落和政權,如現(xiàn)在我們都公認的羌族就和漢族同時興起,另外,黃帝之前中原就有政權存在,傳說中的三皇更要早于黃帝,而對于黃帝的存在到現(xiàn)在都有爭議,顯然,黃帝并不能作為這些民族的始祖,司馬遷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史記》的一大敗筆。 敗筆之二:《史記》對歷史的定位不夠準確,許多歷史來源于神話?!妒酚洝分械纳裨挷簧伲斎?,這責任不完全在司馬遷,因為中國文字出現(xiàn)在商朝時期,之前的歷史,都是口頭傳述,而后經(jīng)歷千多年的變遷和戰(zhàn)亂,況且經(jīng)歷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朝時過去的歷史資料已經(jīng)很少,只能憑借司馬遷的個人能力,到民間搜尋和根據(jù)個人的判斷,這已經(jīng)很難能可貴了。但是,無論如何,《五帝本紀》包括夏、商、周的歷史都有不夠真實的痕跡,讓人看后不敢相信一個人的壽命有如此之長(如黃帝的壽命竟達300年);經(jīng)歷讓人感到玄乎,連女媧補天都能進入歷史,真讓人感嘆古人的能力。 敗筆之三:對于人物的定位不夠準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將項羽列為一代帝王,這雖然受到了歷來史學家的推崇,贊賞司馬遷不拘一格,但筆者認為,作為歷史,項羽肯定不能作為一代帝王來記載,而且對于項羽的評價太高,定位不夠準確。 敗筆之四:個人感情太濃烈。歷史的嚴肅性在于真實,要將個人的愛憎和感情放在一邊,還原歷史事實,讓人真切感受歷史。這一點,歷史學家陳壽做到了,雖然其祖父被諸葛亮所殺,但他還是本著客觀公正的評價了諸葛亮。而司馬遷卻沒有做到,雖然他經(jīng)受了男人最大的侮辱,還能夠忍辱疾書,但他把自己的愛憎溶入歷史,這是不可取的,如將劉邦描寫為無賴之徒,貪生怕死,沒有什么本領;如把一代偉大帝王漢武帝寫得一塌糊涂,主要描寫他的陰暗面,而他的偉大歷史功績卻很少記載或刻意淡化;如把一代改革家商鞅評價為刻薄狠毒之人,等等,這些都是違背歷史事實的。 敗筆之五:文學之味太濃,讓人感覺在閱讀文學著作,而不是在讀歷史?!妒酚洝分饕牡匚辉谟跉v史,而不是文學,當然,當時的歷史和文學并沒有不分家,但作為太史令的司馬遷應該知道寫歷史的基本原則,歷史不應該完全作為文學來寫。但我們通讀《史記》,卻被其中的情節(jié)所吸引,其中的細節(jié)描寫比一般的文學著作還要細膩,如此的細節(jié)描寫讓人不能從歷史中讀出自己的感悟,不能對歷史作出自己的評價,而尋找自己的東西,只能夠沉浸在司馬遷個人的感情中,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們的許多觀點都來源于司馬遷,就是因為《史記》表達的就是司馬遷個人觀點,其中的材料也是為其個人觀點組織而來,對于不同于自己觀點的史料司馬遷作了刪除和改動,文學之味太濃,以至于我們無法打到與其觀點相左的依據(jù),這對于歷史來說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當然,《史記》還有許多方面的敗筆,如時間記載不清,人物分別也有混淆,記載也有混亂等等,但那應該只是筆誤或對歷史資料考察不夠翔實罷了。 以上只是筆者讀《史記》之后的讀后感,《史記》作為一部偉大的歷史作品,正如有個故事:一個知名的畫家把自己的畫讓大家欣賞并找出其中的不足,一個鞋匠從他對鞋的感受指出這幅畫中鞋的瑕疵,筆者指出的《史記》的五大敗筆,其實就正如這個鞋匠,并不影響《史記》在中國史學中的偉大地位,也不影響《史記》對中國的偉大貢獻,更不影響人們對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個人評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