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字詩\蓬山 2019-02-02 03:18:22大公報   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惟初太始,道立於一。“一”是最簡單的漢字。然運用精妙,可頓收平字見奇、樸字見色之效。   王漁洋那首著名的《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鈎。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比娪镁艂€“一”,前兩句氣氛寧寂。貌似靜物堆疊,但通過幾個“一”字而渾然一體,暗伏轉(zhuǎn)機。須臾間,酒香、歌聲、秋色全被一個“釣”字牽出,浩茫廣宇間,得大自在。   這種“一”字詩,在結(jié)構(gòu)上很有點像北京的古城墻,連綿起伏,錯落有致,有一種形式之美。當(dāng)然更重要的還在於意境。   唐代王建的《古謠》,比王漁洋少用了個“一”:“一東一西壟頭水,一聚一散天邊霞。一去一來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麻?!碧爝呁硐己偷郎线^客,於聚散來去之間是動態(tài)的;壟頭水、池中麻雖是靜態(tài),卻也在東西顛倒的迴環(huán)往復(fù)中漸生些微動感,彷彿緩緩搖動的慢鏡頭,有不可言明的禪意。   數(shù)百年間,此類“一”字詩不勝枚舉,但良莠不齊。此體裁說易極易,猶如堆積木;而說難亦極難,若無真情實感,往往流於文字遊戲。過於張揚,這“一”字就鎮(zhèn)不住場;太過凝滯,又像一汪死水。   清代才女何佩玉有一首被認為最得漁洋神韻:“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黃葉一僧歸?!庇直韧鯘O洋多用了個“一”,然情緒太過沉鬱。鳥飛、僧歸是明動,斜陽、黃葉是暗動,自帶徐徐沒入、無聲飄落特效。靜中蘊動,而動亦含靜。   李后主也有首“一”字詞,選題與漁洋類似,不過一江秋變?yōu)榱艘唤骸!袄嘶ㄓ幸馇е匮?,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fēng)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鈎;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末尾直抒胸臆點題,蓋當(dāng)時李煜還在金陵深宮紙醉金迷,瀟灑風(fēng)流毫不掩飾。 | 
|  | 
來自: 太乙ocwfrzeutj > 《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