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經(jīng)常接待一些來訪的家長。無論孩子是成績好壞,很多家長臨走時,總是習慣性的說:“我家孩子心理比較脆弱,還請老師多鼓勵鼓勵”。 另一方面,看到某些家長不斷的給孩子施壓,也會通過電話或者面談的方式,勸家長多鼓勵少施壓。 上述兩類家長,在“鼓勵”教育方面呈相反的態(tài)度。一類是多鼓勵,一類是不鼓勵。然而,從一段時間的學校生活觀察來看,一直生活在家長“鼓勵”教育下的孩子,和被老師要求“鼓勵”的孩子,并沒有看到應該有的效果。 為什么呢?因為很多家長不會鼓勵。不正確的鼓勵,不僅不會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相反,會摧毀孩子的價值感。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其著作《正面管教》里關于“鼓勵”教育的詮釋,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鼓勵的本質(zhì)有人會說,鼓勵還不簡單嗎?說實話,真的不簡單。舉個例子: 孩子在家里畫了一幅畫,興沖沖的拿給你看。你覺得孩子很棒,你會怎么說呢? A回答:孩子,你真棒!我為你感到驕傲! B回答:孩子,你的畫好美,尤其是那些色彩,搭配的真和諧! 孩子考試考了95分,滿分100分,你會怎么說? A回答:你考了95分??!媽媽真高興! B回答:你考了95分啊,真不錯,這段時間你的努力獲得回報啦! 我們在生活中,會不會經(jīng)常采取第一種回答?其實這些看似鼓勵的話,并不是真正的科學的鼓勵方式,并且正在摧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第一類的回答聽多了的后果是什么呢? 第一個場景中,孩子可能下次不會再想去畫另一幅畫了,因為這幅畫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在孩子看來,再畫另一幅,可能會冒著失去贊揚的風險,從而不再想去執(zhí)筆。另外一方面,這類評價會摧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因為這類評價剝奪了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孩子們將會為他人而改變,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依賴他人的壞習慣,當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可時,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而B類的回答指向的不是人,而是具體的行為,因而也就指出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孩子聽到父母說顏色搭配的好看,慢慢的學會自省:那我畫下一幅畫的時候,我該選擇什么顏色好呢?我除了要注意顏色的搭配,我還需要注意什么呢?考試得了95分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因此下一個階段將會更加努力,并且慢慢變成一個自信、自立的人。 梳理上面的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鼓勵需要注意:
鼓勵的內(nèi)容鼓勵自我評價 作為家長,有時候把孩子預設的太過脆弱和幼稚。其實,孩子的自省能力和改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的多。因此,當我們把孩子看成一個能夠獨立承擔起責任的人時,我們會欣喜的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孩子自己就能夠獨立解決。 舉個例子,當孩子拿了一份成績不太理想的試卷,垂頭喪氣的找家長簽字。這個時候,你很想鼓勵鼓勵他,你該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先把試卷攤開,不要關注于分數(shù),不要先入為主的評價,嘗試提問,可能會有下面的對話: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著眼于孩子的優(yōu)點,如果我們問孩子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他們通常自己就能知道,并且定好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內(nèi)容。這比直接批評要好得多,因為我們激發(fā)起孩子的上進心。 鼓勵彌補行為 有一年帶班主任,班里的一個孩子很調(diào)皮,踢球的時候,把操場看臺的強化玻璃踢碎了。在確認沒有人受傷之后,我找他談了一下。他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并沒有讓他寫檢討,我問他,你覺得該怎么辦呢?他想了想,決定用自己的零花錢,委托自己的父親,換一塊強化玻璃,重新安裝。后來,這個孩子,再也沒有偷偷違背體育老師的話,在看臺底下踢球,而是在操場草坪上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正確的行為和錯誤的行為,并且正常情況,都是正確的行為多,錯誤的行為少。只要我們能夠鼓勵彌補行為,強化正面發(fā)展方向,就能夠減少錯誤行為的發(fā)生。上面的例子,讓孩子有了自己改正和彌補的行為,也是一種教會孩子承擔責任的教育方式。 鼓勵的要求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時機,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李玫瑾教授曾經(jīng)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不要和正在哭泣和發(fā)怒的孩子講道理,需要等他冷靜下來。不僅是小孩,大人也是這樣,處于情緒中的人,是無法聽進去別人的建議、批評或者鼓勵的。所以,如果孩子正處于傷心難過,情緒波動,不妨先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幫他控制住情緒,當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再去鼓勵他。
任何教育都不會是立竿見影的,當然有這樣的情況,當問題比較簡單的時候,鼓勵的效果可能會非常明顯。但是,當問題比較復雜,就好像生病了打針,必須等藥物經(jīng)過血液遍布全身,并且和細胞產(chǎn)生反應的時候,才會逐漸顯現(xiàn)出效果。所以,簡·尼爾森提醒我們:
所以,請等待,并且在等待中觀察。
有句古話說:關起門來打孩子。這句話其實非常有道理。只不過,我們現(xiàn)在說的是,關起門來鼓勵孩子。因為鼓勵是一種教育方式,其本質(zhì)還是一種親子關系。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一些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空間來探討行為或者問題背后的成因。有時候,我們把鼓勵放在大庭廣眾之下,其實是增添了孩子的負擔。舉個例子,馬上要過年了,親戚們拜年的時候詢問了孩子的成績,并且鼓勵了孩子。在這種場合,孩子們會認為這是鼓勵嗎?會喜歡這種鼓勵嗎?孩子們往往會這種鼓勵當成是一種寬慰,更覺得是一種壓力。 最重要的,鼓勵需要彼此尊重:家長需要信任自己和孩子,并且承擔起問題里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責任。 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打罵懲罰會起作用,但這并非長久之計,相反的,鼓勵教育卻可以在恰當?shù)臅r候,終生適用。最后,讓我們來復習一下,要注意鼓勵的本質(zhì),鼓勵的方式和鼓勵的場合。要講孩子看成社會中的一員,予以充分的尊重。這樣,不但會讓親子關系更加和諧,也能激發(fā)起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同時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值得我們一看。 |
|
|
來自: fchwangxin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