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為什么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jù)東南,堅持征戰(zhàn)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 辛棄疾 而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卻將贊美孫權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生生曲解成了【孫權只配當曹操劉備的兒子】? 以為孫權只是繼承父兄基業(yè)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會擴張,才是對這個先后在赤壁、夷陵兩大戰(zhàn)役,大敗當世兩雄曹操、劉備的一代梟雄的極大誤解。 公元200年,孫策死時,廬江郡脫離孫氏治下,只剩四郡之地(丹陽、吳郡、豫章、會稽),而孫權歷經(jīng)二十年時間,將地盤擴張到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州,總計二十余郡。 孫權即位時疆土 孫權稱帝時疆土 因為當時江東地區(qū)地廣人稀,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備以此為根基,去統(tǒng)一天下的條件。 作為一個精明的現(xiàn)實主義者,比之從貧瘠的江東去幻想如何征服整個天下這種雄(好)心(高)壯(騖)志(遠),孫權的選擇當然是腳踏實地,盡可能多地擴大領土。 以為孫權只是繼承父兄基業(yè)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會擴張,才是對這個先后在赤壁、夷陵兩大戰(zhàn)役,大敗當世兩雄曹操、劉備的一代梟雄的極大誤解。 當時的中國人口密度,可以參考下面這張漢朝州郡圖,一個郡的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產(chǎn)力發(fā)達,人力資源豐富;一個郡的顏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 益州精華首為蜀郡,次廣漢;荊州精華首為南陽,次為南郡;揚州精華為淮南的九江、六安(東漢合并入九江),次為廬江;也只有這幾個州郡的戶口數(shù)和繁華程度,能勉強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東吳的基本領土,是江南的吳、丹陽、會稽、豫章四郡,還有個廬陵,是從豫章郡分治出來的,而廬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塊。至于今天的福建省一帶,當時只在會稽郡下設置了一個建安縣,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孫權即位時的這些地盤,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漢中;荊州的荊南諸郡一樣,看著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開發(fā)度而論,也就比南中、嶺南這些蠻荒之地強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qū),決不可同日而語。 這還不算,在曹魏和東吳的常年戰(zhàn)爭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華的淮南地區(qū),徹底搬空成了無人區(qū),一如他們對付蜀國,搬空漢中郡一樣。 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孫劉”,將孫權當成定要和曹操、劉備逐鹿天下的對手,所以當然覺得他的行事作風,毫無爭奪天下之志,令人失望。豈不知相比衣帶詔、斬車胄后,劉備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孫權和曹操從來并無不可解的利害沖突。 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東的計劃?只怕未必。他連荊州也才剛剛到手,遠談不上統(tǒng)治鞏固。 因此《程昱傳》表彰他有認為孫權聯(lián)合劉備反曹的先見之明,亦等于說曹營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內,包括曹操本人在內,都認為孫權會和公孫康殺二袁一樣,殺了劉備這個頭號反賊,獻其首以歸附中樞,才對此盲目樂觀。 【尚、熙與烏丸逆軍戰(zhàn),敗走奔遼東,公孫康誘斬之,送其首……康亦心計曰:“今不取熙、尚,無以為說於國家?!薄俊咎嬲髑G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blockquot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