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和礬紅是兩種不同的表面裝飾工藝,將兩種工藝結合在一起的青花礬紅器物始見于宣德。從現(xiàn)有的館藏資料可以看出,青花和礬紅有三類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類如圖一,是現(xiàn)藏于故宮的青花礬紅高足杯,先用青花繪出海象,再用礬紅繪出海水紋,大面積填充留出的空白,營造出一種波濤洶涌、驚濤駭浪的氣勢。 第二類如如圖二,是現(xiàn)藏于故宮的青花礬紅龍紋蓋碗(缺蓋),先用青花繪出副紋飾海水,然后用礬紅繪出主紋飾龍紋,既體現(xiàn)了龍的威猛和高高在上的王者氣勢,又體現(xiàn)了大海的深邃、澎湃和浩瀚無垠。圖三是出土于景德鎮(zhèn)御窯廠現(xiàn)藏于龍珠閣的青花礬紅三魚杯,也屬于第二類。第三類如圖四,是出土于景德鎮(zhèn)御窯廠現(xiàn)藏于龍珠閣的青花地礬紅供盆。用大面積青料平涂作地來烘托彩繪(礬紅)四季花卉紋飾,這種類型的青花礬紅是目前存世量最為稀少的一個品種。景德鎮(zhèn)龍珠閣這件殘破供盆是這種工藝手法的唯一一件館藏品。本文鑒賞的是一件民間收藏的青花地礬紅纏枝蓮花紋金鐘碗,見圖五。 金鐘碗由形得其名。將其倒置其外形活脫脫就是一個寺院的鐘。鐘,梵語鍵稚,華譯鐘、磬。為寺院報時、做法事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本文鑒賞的官窯金鐘碗外形制成鐘的形狀,絕非偶然。從造型、紋飾寓意,完全可以肯定,這只官窯碗不是普通的實用器或陳設器,而是專為皇家寺廟或皇 家佛法活動定做的。 金鐘碗底部繪制一圈蓮花瓣,以紋飾的方式繪制出充滿佛意的蓮花底座。上部,進口青料的青翠,藍中偏紫,深淺自然變化,將湛藍、純凈、深邃的湖水直接賦予了生命。水中,枝葉隨波輕舞,優(yōu)雅恬靜,使人的心神完全的舒展開來,無限的放松。一朵朵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宛若圣潔的仙子,讓心靈得以深層次的凈化。碗內(nèi)構圖精妙,色彩搭配合理,繪畫精細,不僅是一副完美的圖畫,更是融入了科學的構思。請看圖六、圖七。碗內(nèi)裝入清水,在光線的折射下,一眼望去,碗中水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微縮小湖泊,湖水青翠湛藍,清風拂過,水波漣漣,仿若置身于實景之中。青料的深淺變化,特別是濃重處的色料凝聚,映射到水中,看起來不僅水面蕩漾,連水下也暗流涌動。真實!真實是唯一的感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水中一枝蓮花,在慢舞的枝葉簇擁下,靈動而不失寧靜,高雅而不失圣潔。仔細觀之,不知不覺間就會被帶入佛理之中,接受佛法的陶冶,感受“出污泥而不染”的意境。 從圖五可以看出,碗表面所施的亮釉白中閃青,是典型的亮青釉,或稱青白釉。釉層不厚,但老瓷所具有的凝潤卻十分明顯。釉面光滑油潤,光澤內(nèi)斂,“寶光”十足。請看圖八,圖九。“寶光”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鑒定瓷器真?zhèn)蔚囊粋€輔助條件。由于受工藝條件的限制,組成老瓷釉面的原材料研磨不夠精細,顆粒度較大,這樣一來我們看到的瓷器反射來的光,其中一部分是由釉層內(nèi)的這些較大的、數(shù)量極多的、雜亂排列的原料顆粒所反射,因此,也就有了“老瓷釉面的光是由釉層里面發(fā)出來的”說法。從這兩張局部放大照片中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宣德瓷器所特有的橘皮紋。橘皮紋是釉層中的氣泡沖出釉面后形成的。由于老瓷釉面材料顆粒性較大,粘度較高,流平性就較差,加之釉層較薄時,氣泡沖出釉面所留下的小坑就無法在內(nèi)聚力以及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快速“填平”,也就形成了有一定流動感的“橘皮紋”。 橘皮紋”是宣德瓷器的特征,但并不是說宣德朝的瓷器都有“橘皮紋”特征,有此特征的只是一小部分。一些釉面厚度較大的(如圖十、圖十一所示)和大部分宣德官窯大件就基本上看不到明顯的“橘皮紋”,究其原因不外是釉面厚度大,在煅燒時釉面融化后流動性大,氣泡沖出釉面后形成的小坑很快就被流平。還有一種胎土非常潔白、干爽、細潤,釉面也很薄的宣德官窯也沒有“橘皮紋”,如圖十二 、圖十三。造成老胎和新胎質(zhì)感不同的原因以及胎土與釉中氣泡的關系,將在另一短文《胎土泡》中探討,本文不再贅述。
從圖十三可以看出,金鐘碗胎色非常純凈潔白,胎質(zhì)干爽,細膩如象牙,滑潤如糯米。足面平切,棱角處經(jīng)小刀斜削,成近似的圓弧狀。胎足表面附著一層火石紅,基本色調(diào)為金黃色,大部分地方的火石紅都很薄、色很淡、幾近無色。碗底下塌明顯(圖十四),這種現(xiàn)象從明初到清初胎體較薄的盤碗幾乎都會這樣。圈足內(nèi)青花書寫雙圈六字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發(fā)色青翠中不失沉穩(wěn),深淺變化自然,起筆落筆一目了然。青料上融入亮釉,下吃入胎骨,看上去的感覺就像是扎根于胎骨的六字青花款上面沒有覆蓋亮青釉一樣。款書流暢自然,頓挫有度,一氣呵成。僅僅六個字完全能夠展示書寫者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扎實的書法功底,在常見的幾種宣德官款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在民間收藏鑒賞中,出現(xiàn)了一種怪異的現(xiàn)象,對于殘破的以及傳世痕跡特別明顯的官窯基本上能夠分辨真?zhèn)?,甚至是看起來很新的出土官窯瓷片也能分辨,但是對于完整的看起來很新的元明清官窯,則是一概拒絕。他們的理由是“館藏都沒有的民間怎么會有!”,或者是“真品在某某館里,這件肯定是仿品”!實在讓人搞不清楚!難道故宮等國家級博物館沒有從民間征集過藏品?難道博物館征集到的所有藏品都是祖祖輩輩流傳有序有據(jù)可查的?難道官府每年定燒上百萬件的故宮檔案記載的是假的? 民間有大量的珍寶,能不能慧眼識珠,靠的不是想象! 版權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劉軍《宣德青花地礬紅纏枝蓮花紋金鐘碗》一文 古玩元素網(wǎng)整理編輯 同行轉(zhuǎn)載請聲明版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