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冊,就是一條條用繩子穿起來的書。以前古人沒紙,字先用刀刻寫在骨頭上,就是甲骨文,后來進步,發(fā)明了筆,字就寫在竹簡上,串起來就成了冊。最珍貴的東西,想要永久保存,怎么辦?古人就搞出了玉冊,把字刻在玉簡上再串起來,代替竹簡。玉冊,總是最珍貴的,很多年了,發(fā)現(xiàn)古人留下的玉冊,真沒多少。
下面這套玉簡,雖然沒有什么煉丹煉氣成仙的秘訣,也沒有藏著什么絕世武功,但講兵法,對古人來說,也是極重要的事。
《曹劌論戰(zhàn)》,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中的一篇箸名文章,原文中并無曹劌論戰(zhàn)這個標題,標題是后人加的。從玉冊看,這個標題是加的是相當?shù)脑?,或許這玉冊就是這標題起源。曹劌是東周春秋末期時人物,周莊王在位時,公元前684年,魯齊大戰(zhàn),魯勝齊敗,曹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從玉冊字體看,屬于秦小篆。秦篆是李斯推廣的,流行于秦末和漢代,從字體看,此冊當為漢冊。
玉冊的玉質(zhì)極好,看起來是和田青玉。玉冊長20.1厘米,漢代一尺等于23.5厘米,換算成漢尺,此簡長9寸。九在古代是個表示頂級的數(shù)字。
玉的硬度很高,用鋼針都劃不動,刻字用的什么刀具?古人是怎么把字刻得這么漂亮?該直的地方很直,該圓的地方很圓,要知道,玉冊是圓弧面,就是用現(xiàn)代電腦刻字都很難控制,古人手工能行嗎?古人用機械了嗎?古人制玉的技術,真不是我們今天能想象的!
《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徧
同:遍)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