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網友曾力先生收藏的三塊古碑,幾年前就見了,上面文字非常古樸。
古代文字,最早都是單字,沒有偏旁部首,只要出現(xiàn)了偏旁部首,就說明其文字已經進入成熟期,單字不夠用,開始組合了。
這三塊碑,絕大部分都是單字,只有個別字是復合字,說明這塊碑的文字相當古老,年代在文字初創(chuàng)時期和成熟期交界。這三塊碑的文字,雖然還是方塊字,但和中原文字有明顯差異,很難辨認。今年偶然機會對碑面文字有所感覺,寫下來與同好交流。碑文小字文字太多,晢時不提,本文只講三塊碑的碑面大字。
先看第一塊碑的第一個字 
字的左邊是甲骨文的“衣”字,右邊是甲骨文的“月”字,最右邊是“望”字。古人造字是非常講究的,有說法。這個字和衣服、月亮有什么關系?原來這個字的左面,表示的是一條蠶。
 養(yǎng)過蠶的都知道,蠶在蛻皮時,會頭昂起來,不吃不動,蠶每七天蛻一次皮,每次蛻皮大約一至二天。趴在樹葉上,就象是在望月。蠶絲是做衣服的,所以古人的衣字,是蠶吐絲。蠶和月亮組合,就是望。甲骨文的”衣“字,下面是條蠶,上面是蠶吐的絲。
我們知道養(yǎng)蠶是從黃帝的老婆嫘祖開始的,那可是五千年前的事,嫘祖是四川鹽亭縣人。
再看第一塊碑的第二字 這是“氏”字,字左邊是甲骨文的“氏”字。
這第一塊碑是“望氏”,我們知道,“望”是四川人的先祖,商朝蜀王杜宇治水有功稱帝,號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甲骨文中有記載,蜀王稱帝,被商帝所滅。哈,天無二日,帝是唯一的,敢和商爭帝號,有功也滅你!
第二塊碑的第一個字   這個字還是和月亮和蠶有關。這是個“朔”字。朔是每月的初一,望是每個月的十五,蠶每七天蛻一次皮,都有關系。從望,十五開始,蛻二次皮就到朔日了。朔和蘇古時同音,朔日也可理解為蘇醒之日。
第二塊碑的第二個字 
這是個“旦”字,比較好認,不多解釋。
朔旦連起來就有意義了??窗俣仍~典解釋:舊歷每月初一。亦專指正月初一?!稌ご笥碇儭罚骸罢滤返?,受命于神宗?!薄逗鬂h書·順帝紀》:“三朝之會,朔旦立春,嘉與海內洗心自新。”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華陰小廳子》:“有一事將語使君,吾祗役於邑中,來日朔旦,不可脫身,故乘休假馳至此。” 宋李如箎《東園叢說·春秋說·春秋行夏之時》:“ 夏 正月建寅, 商 正建丑, 周正建子者,各用其月為歲首也。建寅則稱正月朔旦?!?/div>
可以看出二點要注意的:一是朔旦不光指每個月的初一早晨,更特指正月初一,也就是歷法開始的第一天,或者干脆說春節(jié),大年初一,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第二點,碑文中可能實行的是夏歷而不是商歷。
第三塊碑的第二個字 
先說第二字不說第一字,是因為第二字好認,認出后再講第一字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字是“于”字而不是“虧”字,碑文二邊分別是篆書和《六書通》中的“于”字?!墩f文解字》中解釋:”虧,於也。“
再看下宇字的寫法  可見”于“字和”禹“字古時也是相通的。四川是大禹的故鄉(xiāng),杜宇應當是大禹的后人。
第三塊碑的第一個字
前面的字認完,這個字就呼之欲出了。這就是”杜“字,杜宇的杜。古代蜀帝名杜宇,號望帝,死後魂化為杜鵑??幢线@字,不正是個鳥嗎?有鳥嘴,尾巴,還有象鑰匙一樣的翅膀。只是這只鳥寫成字,規(guī)范了一下。這個字,念不念杜不確定,但這個字的意思是肯定的。大家知道,杜宇也叫魚鳧,看上面鳧字的寫法,去掉下面的”幾“字,上面是不是和碑文很象?這二個字是鳧于嗎?
從以上分析,三塊碑相互聯(lián)系看,這是商代的碑,講的是四川大禹后人望氏杜宇魚鳧的事跡,至于碑文詳細說了些什么,就要等全碑都譯出才知道。 三星堆文化,銅面具有兩個突出的眼睛,很神密,從這三塊碑文分析來看,大眼睛表示的是蠶在望天,不是外星人。這三塊碑是屬于三星堆文化系統(tǒng)的,是夏文化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