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是一個正直公正的官員代表,給我們留下了包青天之名。我們看他一直都是胸有成竹的,其實他有時候做事還是非常喜歡冒險的。不過他的高明之處就是萬無一失,這也是他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他的辦案手法一直被后人潛心研究,越研究越覺得他高明,這其實跟他的經(jīng)歷是有關的。曾國藩增說過,早成功不如晚成功,這句話在包拯的身上應驗了。其實包拯很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但他并沒有一步升天,而是被調(diào)去做了一個知縣。也正是他在任上的磨練為他后來的成名打下了基礎。 因為他錯過了少年得志的機會,所以心態(tài)也就放得很平了,把在基層的生活當成了磨練,他揣摩人心,研究辦案手法,慢慢的也樂在其中。這個離奇的案件,就是他在當知縣時辦的很漂亮的一個案件。那天他還沒有吃完早飯,就有一個農(nóng)夫匆匆跑來報案,說自己家的牛的舌頭被人偷偷割走了。包拯一聽還有這么奇葩的事情,如果是一些沒有經(jīng)歷過世故的年輕人,肯定要被難住了,但包拯稍微一思索就明白了。 他也不多說,告訴農(nóng)夫:回去把牛殺了,小偷明天就來投案了。雖然這個農(nóng)夫很不理解,但既然是縣令老爺讓做的,那就一定有道理,于是就真的把自己家的牛給殺了。其實當時殺牛是一種犯罪行為,因為在那個時代牛是一種很好的耕地工具,農(nóng)民都看著它來令自己的土地松軟,希望他能賣力的耕地,然后打到養(yǎng)家糊口的目的,所以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家畜。而包拯卻讓農(nóng)夫殺牛,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沒了舌頭不耽誤耕地???如果沒找到兇手,農(nóng)夫不是要犯罪坐牢了嗎? 還好包青天沒有失算,在這個農(nóng)夫把牛殺死的第二天,就有人跑來報案了,說農(nóng)夫殺死了自己的耕牛,應該將他捉起來。不過包拯卻沒有照做,而是先把這個報案的人抓了起來,然后對他進行了一番詢。問他:你是如何知道的,農(nóng)夫是偷偷殺死的牛,而且牛舌頭被偷走了,根本就不會叫,難道你整天在關注著農(nóng)夫嗎?報案人一聽,知道糟了,原來對方是挖好了陷阱等著自己跳呢!農(nóng)夫知道后也是恍然大悟,心里想著不愧是青天大老爺,如此的明察秋毫。 其實這個案子很簡單,包拯交代農(nóng)夫回去偷偷殺掉牛,包拯明天就能找到兇手。農(nóng)夫照做了,而報案人就是等的這個時刻,于是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跑來報案,這樣包拯就抓出了兇手。原來這人和農(nóng)夫有過節(jié),故意偷走牛舌頭,然后等農(nóng)夫殺牛,好報官陷害他。這些都被包拯預料到了,好好的人誰去偷牛舌頭干嘛,如果是小偷肯定連牛都偷走了,只能說明是有人報復。而古代殺牛是要判罪的,這樣他讓農(nóng)夫偷偷殺了牛,報復的人肯定坐不住了,就會來舉報,剛好落到陷阱里。 包拯此次用的手法就是以進為退,讓自己至于危險境地,然后等著對手故意漏出馬腳,不得不說他此次伎倆的成功和對人心的把握,實在太精彩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