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質性肺病這一病名的提出早在1975 年第18 屆Aspen 肺科討論會時使用了這一名詞。事隔10 年(1985)第28屆Aspen 肺科討論會再一次對間質性肺病做了研討。 對間質性肺病的研究近十余年來雖然有了很大的進展,但對其概念的理解、分類的見解尚有不同的認識,特別是間質性肺病之中的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亦稱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特發(fā)性纖維化肺泡炎)的分類爭論較多,未能取得一致的見解。 間質性肺病是以彌漫性肺實質、肺泡炎和間質纖維化為病理基本改變,以活動性呼吸困難、X 線胸片示彌漫陰影、限制性通氣障礙、彌散功能(DLCO)降低和低氧血癥為臨床表現的不同類疾病群構成的臨床病理實體的總稱,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危害。 間質性肺炎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 當動脈氧分壓降到60mmHg以下,低氧血癥刺激外周感受器,通氣量增加,在氧分壓為30~40mmHg時達到高峰。呼吸中樞對低氧血癥時通氣量的反應遠較二氧化碳為低,這是由于化學感受器對低氧血癥的敏感性較差。慢性缺氧時通氣量有所增加。 當動脈氧分壓明顯降低時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嚴重缺氧可引起不規(guī)則呼吸和潮式呼吸。缺氧越嚴重,肺心病疾病發(fā)生得就越早。長期缺氧會使機體免疫力降低,容易發(fā)生急性呼吸道感染。
|
|
|